文档介绍:第四章连锁遗传规律
第一节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第二节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第三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第四节交换值及其测定
第五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第六节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一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
实验一
P 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
PPLL ↓ ppll
F1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F2 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
P_L_ P_ll ppL_ ppll
实际个体数 4831 390 393 1338 6952
按9:3:3:1推
算的理论数 6952
第一节  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
实验二
P 紫花、圆花粉粒× 红花、长花粉粒
PPll ↓ ppLL
F1 紫花、长花粉粒
PpLl
↓
F2 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
P_L_ P_ll ppL_ ppll
实际个体数 226 95 97 1 419
按9:3:3:1推算
的理论数 419
二连锁遗传的定义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F2中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为连锁遗传。
相引相和相斥相
○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第二节连锁遗传的解释和验证
一、性状分解单独分析
二、测交计算配子的百分数
三、连锁遗传现象的解释
每对相对性状是否符合分离规律?
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
测交法:测定杂种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赫钦森(C. B. Hutchinson, 1922)玉米测交试验
籽粒颜色: 有色(C)、无色(c)
籽粒饱满程度:饱满(Sh)、凹陷(sh)
试验结果分析:
F1产生的四种类型配子比例不等于1:1:1:1;
亲本型配子比例高于50%,重组型配子比例低于50%;
亲本型配子数基本相等,重组型配子数也基本相等
一、性状分解单独分析
第一个试验:
紫花:红花=(4831+390):(1338+393)=5221:17313:1
长花粉:圆=(4831+393):(1338+390)=5224:17283:1
第二个试验:
紫花:红花=(226+97):(97+1)=321:983:1
长花粉:圆花粉=(226+97):(95+1)=323:963:1
说明两个单位性状的综合分离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但每个单位性状而言,仍是受分离规律支配
二测交计算配子的百分数
独立分配遗传的前提
独立分配遗传的前提是F1个体形成的不同配子比例相同。对于2对性状而言,F1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
如果不是这样,F2就不可能获得原来的理论比例。由此可以推论,在连锁遗传中,F1形成多种的配子不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