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暑温.pptx

格式:pptx   大小:220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暑温.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1/1/19 文件大小:2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暑温.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暑 温
2
病案举例 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急诊号:1537。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时有抽搐,口噤,项强直,面色不华,呼吸急促,苔黄腻,舌红绛,脉细弦数。 检查:℃,脉搏11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2000/mm3, 中性78%,淋巴22%。瞳孔轻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3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法。 4、选择处方。
4
一、概述 1、定义: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2、沿革:
《内经》中有病暑之名
吴鞠通首创暑温之名, 认为是“暑病之偏于热者”。
3、类型:
暑温本病
暑温兼湿
暑温兼证
暑湿兼外寒
暑温类证:冒暑、暑秽、暑厥、暑风、暑
瘵等
5
二、病因病机
1、病因:暑热病邪
挟湿 ——暑湿病邪
2、发病条件:
天气炎热
外界条件 天暑下逼,地湿上蒸
贪凉受泠 兼受外寒
体内条件 元气素虚
饮食起居失常,湿邪内生
6
病理变化:
暑入阳明 暑伤津气 津气欲脱 阳气外脱
暑湿困阻中焦
暑湿弥漫三焦 暑湿化燥
暑伤肺络
暑入营血 暑入心营 痰瘀滞绺
暑入血分

暑热动风 暑伤心肾
7
三、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暑季(夏至到处暑) 典型症状——初起即见阳明热盛见证,病变过程中变化多、传变快,易有津气外脱、内闭、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 2、鉴别诊断: 冒暑:为夏季感冒,以上焦肺卫见证为主; 暑秽:为暑秽交阻中焦脾胃之病。 湿温:参“湿温”章
8
3、辨证环节:
)辨病邪性质,明有无兼挟
——辨兼湿、寒等邪,以判断暑温本病、暑温兼湿、旱湿兼寒等病证。
)辨热势高低,明病情轻重
——热势愈盛,持续越久,越易发生变证
)辨病理特点,明传变趋势
——“风火痰”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注意神志异常、呼吸微弱、抽搐、面色苍白、脉细微等症状的发生。
9
四、辨证论治 治则:清暑泄热 治疗***: 初用辛凉——辛寒清气、涤暑泄热 继用甘寒——甘寒清热生津益气 再用酸泄酸敛——甘酸益气敛津、 酸苦泄热 王伦:“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10
1、气分证治 (1)暑入阳明 症状:壮热,汗多,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或背无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辨证要点:“四大”证。 治法:清暑泄热, 如津气受伤兼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