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医学生医德的论文 [浅论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借鉴]
一、传统儒家的基本内容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政治伦理道德的教化学说,长期占据着支配的地位。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儒学对中国五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仁”,“仁爱”,即“爱人”。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同类性,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即尊重人,理解人,重视人,同情人,关怀人。
“忠恕”是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忠”和“恕”是“仁”的具体表现。“忠”的本义为诚心竭力,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忠厚诚恳,以及对事业的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恕”包含有宽恕、容人的意思,体现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思想,构造了一种忠诚、宽恕、兼容、博爱的精神体系。“诚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儒家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取义”,“君子义以为上”(《》)和“君子义以为质”(《》)是儒家提倡的道义原则,强调了道义在人的行为中处于第一的伦理位置,为本末之本,体用之体。
二、儒家思想与医德教育的内在联系
道德品质是人们在社会和道德实践中不断追求而逐渐形成的,并通过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图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道德倾向和特征。
医德,是指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身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的综合体。医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医德要求,对医务人员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影响,培养和塑造其医德情感,训练其医德行为,强化其医德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品质的期望越来越高。同时良好的医德修养和合格的心理品质也是医者本身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取得丰富医学知识和精湛医学技术的关键。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就一直指导着医学界的道德行为。孔子认为“人而无恒,不可作巫医”(《》),孟子强调“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儒倡仁义,医知博济,医与儒有相对之益,医当以仁爱之心,行精诚之术,此乃医通儒之精髓,亦儒与医相综合之必然。
三、儒家思想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借鉴意义
,发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儒家的道德思想就是“仁”,即“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它在医学上的表现就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在医德教育中的表现就是发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我国的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准则是
“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强调不仅要关心人,尊重人,更重要的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提供人性化服务,做到“以人为本”的终极人文关怀,这与儒家强调的“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一致的。仁者爱人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儒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将仁爱精神推广到宇宙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