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重阳节的来历(精).doc

格式:doc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重阳节的来历(精).doc

上传人:huiwei2002 2016/5/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重阳节的来历(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佳节登高踏秋、外出避灾、久久敬老、赏菊饮酒、聚会祭祖,这是在中国流传了两三千年的传统****俗( 风俗最早源自战国,而节日确立于唐朝) 。九月九,两个最大的数字“九”搞在了一起,这是多好的日子啊!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 大致有三种说法。 1 、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 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 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 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2 、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俗由此而来。 3 、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 爬城垣, 感到秋高气爽, 心旷神怡, 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 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俗。但这 3 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不过也有有关重阳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 汝河有个瘟魔, 只要它一出现, 家家就有人病倒, 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 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 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 决心出去访仙学艺, 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 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 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 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 在仙鹤指引下, 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 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 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终于收留了恒景, 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 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 “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 一盅菊花酒, 并且密授避邪用法, 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 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 瘟魔冲出汝河, 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 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 便戛然止步, 脸色突变, 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 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上中学时,大家都学过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感情是何等丰富而真挚! 应该谁都会背诵、朗诵,对谁都会是印象深刻、影响深远的。因为此节是在大唐王朝正式由朝廷确定的,故唐朝诗人写重阳节的诗歌非常多, 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为著名亦最为优秀外,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秋登兰山寄张五》、杜甫的《登高》、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王勃的《蜀中九日》等也很著名、很优秀。毛泽东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