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

上传人:2823029757 2021/1/22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
   ⑴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⑵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
   ⑴ 做官,有名有利;
   ⑵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学****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
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渊明在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生活(
“羁鸟”、“池鱼”是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⑴ 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