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首都计划》对当今南京城市规划的启发与思考.doc

格式:doc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首都计划》对当今南京城市规划的启发与思考.doc

上传人:麒麟才子 2016/5/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首都计划》对当今南京城市规划的启发与思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课程名:人文地理野外实****Human Geography Field Practice 论文题目: 《首都计划》对当今南京城市规划的启发与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首都计划》对当今南京城市规划的启发与思考《首都计划》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民国十八年( 公元 192 9 年)编制的建设首都的纲要。承担起复兴中华重任的国民政府, 对于建设首都南京极其重视, 成立了专门的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负责此事。《首都计划》博采中外先进规划理念,对抗日战争前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对当今南京的城市规划也能带来一定的启示与思考。一、概况《首都计划》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城市规划。自 1927 年 4 月 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来,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国民政府对于首都南京的建设就非常重视, 1928 年设南京为特别市,同年 1 月由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亲自负责的首都建设委员会成立,下设部门“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由建筑界巨头林护之子林逸民担当主任,推动国都规划设计。 192 9 年 12月,编纂历时一年多的《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中提到“此次设计不仅关系首都一地,且为国内各市进行设计之倡。影响所及至为远大。”、“全部计划皆为百年而设,非供一时之用。”,由此可见,《首都计划》的提出不仅是为了指导南京的规划建设,而且预想成为全国城市规划的指导方针;同时它也明确提出,该规划放眼未来,尽管现在看来,它其实没有能够达到这一要求,但是在当时的那种社会背景之下,能够有这种长远规划的远见卓识,已经是难能可贵。截止 1937 年抗日战争的爆发,由于资金、政治等问题,原计划在 193 5 年就将全部完成的规划中,还是有不少的部分,例如中央政治区等没有能够实现。但是现代南京的城市格局与功能分区等都是在这一规划中奠定的, 哈佛大学教授柯伟林也这样评论:“南京是中国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采用综合分区规划的城市。”,另外我还注意到,尽管当时委员会中不少人员均为留欧、留美人员,长时间接触西方规划思想,同时悉心参考了美国设计师墨菲、古力治等人的意见,但是整体规划还是本着“用材于外”的原则, 彰显出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特征,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辉与融合,这也值得当今盲目套用欧美设计经验的国内设计师学****参考。当然,《首都计划》最值得称赞的地方还是它在规划理论与方法上确实在当时国内城市规划中开辟出了新的道路。除了它宏观上采用欧美模式, 微观上采用传统形式之外,还在国内创造性地提出了同心圆模式,引进了环形放射、林荫大道等先进道路系统。在建筑形式中更是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除了南京的中山陵依据该理念建筑外,在上海、武汉等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市依然可以见到受到该建筑理念影响的建筑物。我将通过南京现状分析与未来预估、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资金筹措与分期实施这五个方面,联系南京城市规划现状与《首都计划》中的不足,分析其对当今南京城市规划的启发与思考。二、南京现状分析与未来预估方面 1、南京史地概略这个部分中,该书首先对南京的历史进行了概述,主要是分析了南京作为国都的条件,着重强调了南京的政治地位以及军事地位,这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定位方面。该书既然是作为一本首都的规划,便在书头就提出了南京成为首都的优越条件。接着是对南京地理现状的概述,其中所占篇幅最大的是交通方面,该书对于南京的水陆交通以及经由上海的国外航线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且明确提出南京是当时全国的交通中心。另外我还注意到了一点,在地势方面,还有与日本神户的比较,可以想象当时规划者一定参考过日本神户的规划。 2、南京人口预估在《首都计划》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人口预估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盖街道之如何开辟,港口之如何规划,电灯、自来水之如何设备,疆界之如何划分,以及其他各端,无一不有关于人口之数量。”,所以在《首都计划》计划部分是先从人口预估开始的,而且在该书的人口预估中已经提出了类似于人口流动机械增长的概念,所以它在人口预估中是从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两方面去考虑的。为了追求预估的准确度,该书参考了历来全国人口的变化情况,同时从治乱情况、卫生情况等方面对于这些数据进行了谨慎的甄别,同时也对近来进入南京海关的人口进行了统计。但是限于当时科技水平,该书在当时就对未来百年的人口进行了预估,因为过远的未来存在太多不可知因素,又不可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如未来的医疗水平),尽管给出了严格的公式,但是还是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如果按照其所给的人口预估结果,截止 2000 年,全国人口方才达到 亿左右, (如图 1 所示)这显然与后世人口的增长是不一致的。这也从一方面提醒现今的人口预估工作者要将人口预估的未来年数控制在低数值,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