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篆书春节对联
篇一: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21-12-2815:31:23: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个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觉,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进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当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她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首先必需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终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伴随搬运和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因此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好,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她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她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全部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改变创建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其次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和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改变,表示情感。如音乐利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和旋律,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久沉醉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改变丰富。一笔下去,不论点面,全部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成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