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培训内容一、 3S 二、 4D 三、数字地球 四、数字城市 五、黑龙江省城镇土地调查实施细则(试行)有关说明一、 3S技术(一) RS 遥感——遥远感知。 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利用可见光、红外和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传输和处理,从而认知地面物质性质和状态的技术系统。 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遥感仪器(传感器)以及信息接收、处理与分析应用组成。 3S 是遥感 RS(Remote Sensing) 、全球定位系统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传感器包括可见光和红外、紫外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微波辐射计、侧视雷达专题成象仪等等。 遥感平台有飞机、气球、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依据遥感平台遥感技术分为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1、航空遥感 ( 1)航空遥感技术系统 航空遥感的平台是飞机、飞艇、气球等空中平台,还有以高塔、车、船为遥感平台。传感器包括航空摄影仪(相机)数码像机、扫描仪、雷达等。航空遥感摄取的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紫外、微波及多光谱等,还有信息处理与应用, 构成航空遥感的技术系统。(2)航空摄影仪获取的影像方式①传统的航空摄影利用感光胶片来承载地物信息,冲洗后以扫描数字化的方式获取数字影像。②数码航空摄影利用线阵或面阵(电荷耦合器件)将光学信号直接转化为电信号获取数字影像直接存储。 航空遥感的基机动性强,成象质量高,人为控制性强而获人们的青睐。 应用航空遥感可以完成 DOM 、 DEM 、 DCG 产品。目前测制 1: 500 DLG ,平面精度良好但高程精度较差。 2、航天遥感 航天遥感以卫星为主体,包括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站等平台上的探测装置,从空间不同高度探测地表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 1957 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卫星遥感的开始。 1972 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 之后接着 1974 、 1975 、 1978 、 1985 相继发射了不同性能的卫星。 1985 年发射的卫星全色波段几何分辨率达 15m ,辐射分辨率(电磁波的敏感程度)也有所提高(几何分辨率又称空间分辨率, 一般来讲是指遥感影像表示地面目标空间几何信息的性能)。 1986 年法国发射了 SPOT 遥感卫星,全色波段几何分辨率达到了 10m ,以后又相继发射几何分辨率都有所提高的 SPOT 卫星,到 2002 年发射的 SPOT 5 全色色波段几何分辨率提高到 5m ,经过后处理可达 。 SPOT 卫星已形成了一个测绘卫星系列,其中 SPOT 5 号获得的数据单景地面覆盖范围为 60 × 60km ,除此之外 SPOT 5 还可以提供全色立体条带影像。 上述都是基于可见光与红外的被动遥感,而主动遥感即是雷达遥感也在另一方向迅速发展。所谓雷达,实际上是一种人造的电磁波波束,这种电磁波长属于微波范围,雷达波束遇到物体, 被反射或幅射回到雷达发射天线,借助这种回波的强弱及性状获取物体的多种信息。 1981 年美国装在航天飞机上的雷达遥感传感器,获取了反映北埃及西北部沙漠后地下古河床的遥感影像,这一科学成就轰动了世界,此后很多国家多种雷达遥感卫星升空。雷达遥感的全天侯全天时以及能够穿透土壤(干燥土壤)等多种技术优势,成为遥感技术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成像技术。 雷达遥感在军事上的应用尤为突出。在中东“沙漠风暴”战役成功与 3S 集成分不开的 RS 可以提供重叠覆盖和高清晰的红外影像。星载红外探测器可同时测出伊拉克飞毛腿导弹发射瞬间产生的强大热流,可在 30 秒之内向驻沙特、以色列反导弹队发出警告。同时在 3S 支持下产生不同比例尺、不同图种的地形图,将战场搬进室内进行战争。 RS 在民用方面的应用 土地详查应用 汶川地震中应用:震后应用航空遥感,即雷达获取数据所生成的图片不仅能清楚看见每个建筑物,也可以清楚看清每一个人以及受损的道路、河流、泥石流、滑波、堰塞湖的位置和情况等,对伤员抢救和排除险情提供了可靠资料。 RS 在航天工程的应用 为了确保神舟七号及后续航天任务顺利进行,我国新建造的 2 艘新一代测量船——远望 5 号、 6 号投入使用,它是具有的大型航天远洋测量船。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后,远望 1 号、 2 号、 3 号、 5 号、 6 号这 5 艘航天测量船,与国内 7 个地面测控站和国外 4 个地面测控站一起构筑了一个测控天网,时刻掌握神七的相关信息,并给神七发送命令,全程保护神七的安全。 这次神七还有一个新的突破,就是首次使用 2008 年4 月我国发射的中继卫星“天链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