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案课题
种群的特征
编号
SwBX3-4-1
学科:高二生物
课型:新授课
版本:人教版
主编人:李洁芳
审稿人:
使用人:高二
一、 考纲解读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高考考点
考查题型
种群的特征
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以选择题为主
二、自主梳理及合作探究
(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 (1)概念:一定 ,同种生物, 的个体
(2)数量特征: 率和死亡率、 率和迁出率、 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2。种群密度的调查
(1)种群密度①含义:是指种群在 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表示方式: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方法
生物类别
法
范围小、个体大
估算法
法
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黑光灯诱捕法
趋光性的昆虫
3.样方法
(1)基本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②取样:要做到 ,多用 法或者 法。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并记录。在计数时四条边上的生物只取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计数(一般取上边和左边的)。
上图中,若“○”代表个体,则该样方中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
a.样方内的个体 ,有 个;
,只计 的个体数,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有 个。
该样方内总个体数量为 个.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数量的 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2)注意事项:要 取样,不能有主观因素。
(1)调查程序 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 →一段时间后→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
(2)注意事项 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②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③标志符号持续存留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
④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合作探究
种群概念的理解(1)三个“两”理解种群的概念 ①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③两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个体、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如下图所示.①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②物种因地理隔离形成不同种群。③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请你确认下列①~③是否可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
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
,判断“一块玉米田中的所有的蝗虫”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规定了取样的特点,这种做法是不是不符合随机取样的原则?
4。利用标志重捕法如何依据调查数据进行种群密度的计算?
1。判断正误 (1)不同种群的生物一定不是同一物种。( )
(2)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
(3)判断是不是一个物种的标准是:两个种群间能否随机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
(4)某外迁群体a1与当时留居群体a2的基因频率不相同,则a1和a2是同一物种。( )
(5)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6)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2.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Ⅰ.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初次捕获并标记只数(M)
重捕只数(n)
重捕个体中被标记只数(m)
32
3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