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江畔独步寻花》唐肃宗上元元年( 公元 760 年) 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 寓居四川成都, 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 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 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 又大又多, 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 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 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 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石灰吟明朝大臣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 亲自率兵固守北京, 击退瓦剌, 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诗人托物言志, 通过赞美石灰, 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 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 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 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1]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 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 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 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 都从容不迫, 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 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 曾平反冤狱, 救灾赈荒, 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 瓦剌入侵, 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 亲自率兵固守北京, 击退瓦剌, 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2] 于谦( 1398 年5 月 13 日─ 1457 年2 月6 日) 号节庵, 字廷益, 浙江钱塘人,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于谦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 除了习读八股制艺, 还努力研讨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于谦相貌英伟, 善谈吐, 声音宏亮, 每次奏对, 极有条理, 引起了明宣宗的注意。他又淳朴忠厚过人, 忘身忧国, 性格刚强, 才思的畅通敏捷, 考虑的周到仔细, 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他又看不起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