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杜甫研究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杜甫研究论文.doc

上传人:sanshenglu2 2021/2/2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杜甫研究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漂泊生涯与客寓意识对杜甫后期
乡思诗“诗性"与“史性”整合的影响


内容摘要:
    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今存一千四百余首。仅漂泊西南十一年间所创作的诗篇即占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其西南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所表现出的深邃思想内涵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老而弥坚、不断追求的“诗圣”形象。杜甫以沉郁的客寓意识,飘零落拓之感,寄托了乡国君民之思,体现了其思乡诗“史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融合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乡诗的超越。
在杜甫研究的领域内,本文第一次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漂泊生涯与客寓意识对杜甫后期乡思诗的影响,论证了这种影响的性质——强化了诗性与史性的整合,提升其忧国忧民的儒家人文精神。
关 键 词:漂泊生涯、客寓意识、乡思、“诗性”“史性”整合
 
“客寓意识”一词出自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所著的《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
—-李白评传》一书。松浦友久指出:“纵观李白诗歌及生涯,我们深感他本质上是‘旅人’亦即行旅之人,他的诗本质上是旅人之诗,,他只是像杜甫那样生涯大半在行旅中度过,而是以一言蔽之:他总为行旅之人,总有行旅之感,也即所谓客寓意识,这是他诗思(或诗质)的中心内核。”(1)“李白本质上是‘旅人’-—行旅之人,永远的行旅者,不存在可以回归的实际上的故乡。不仅只有行旅,才是他生活的常态,诗歌创作的常态,而且,也许在他的观念上,他似乎也处于这种永远的行旅(客)之中。他在临死之际希望埋葬之地不是蜀,也不是长安,而是晚年旅行途中所经之地宣城(安徽省宣城)."(2)同处羁旅之中,,终生不肯定居于一地。他以天地为逆旅,以漂泊为人生之常,有意在变动不居的生涯中求奇探胜。而杜甫壮游归来,则定居于洛阳与长安,并以之为故乡,漂泊西南时的客寓意识也是因此而发。李白终生游览名山大川,求仙访道,有如走马观花,故民间有水中捉月而终的传说。而杜甫为战乱与生计所迫履践的漂泊生涯,年深月久,历尽沧桑,直至最终沉凝于一叶孤舟之上。因之而生的客寓意识也有着相应沉重的内涵:飘零、落拓之感投映乡国君民之思,结晶而成的诗思,自然是沉郁顿挫而悲壮,迥然有别于李白的飘逸与清雄。如此沧桑的漂泊生涯也不能不对诗圣的灵魂起着某种锻铸的作用,不能不使他的思维情感结构有所改变,从而对他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倾向与内容产生相应的影响。通观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全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关涉乡国与君民的作品更明显地受到他漂泊生涯与客寓意识的影响。本文拟对这种影响的性质做一些探讨.
“中国古代山阻海隔的地理状况,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思乡情愫作为农业社会、大陆文化的必然产物及其广阔的民俗背景."(3)“古代中国的基本生产方式是农耕,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为基本国策,土地作为基本生产资料自然被特加看重,祖先崇拜与叶落归根的丧葬意识,也使人不愿久离故土,因而对故土的亲和感顽强地延续。”(4)安土重迁,对故国故乡的怀念已经成为深厚的人文意识,积淀在人们内心深处,代代相传。王符《潜夫论·实边》称:“安土重迁,恋慕坟墓,贤不肖之所同也。”(5)扬雄《连珠》也认为“安土乐业,民之乐也."(6)可见,“安土”,将思乡的文化心理成因一语道破。“对于原始的人来说,家的基本概念,不是可蔽风雨和遮盖家庭过夜的较长久的或临时性的建筑,而是部落的土地整体”,“单个家庭建立过夜住所那一小块地方是无关紧要的,土地才是他们的家”。(7)人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当背井离乡时,固然会产生依依不舍之情,而长久旅居他乡的人,自然就会有更加浓重的乡思。而思乡与恋土,在中国古代常常是相提并论的。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骚客给我们留下了感人的怀乡恋土的诗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我心西悲”(《诗经·东山》);“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魏·王粲《登楼赋》);“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南朝· 齐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唐代高适有“遥怜故人思故乡”(《人日寄杜二拾遗》)。与杜甫同处一个时代的大诗人李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便不可压抑地阵阵袭来。诗人用朴实的语言,形象地勾勒了思乡人的内心活动,是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意境清新。但这里李白并没有明确点出故乡是哪里,故乡的概念在此是概括的、朦胧的。作为一个漂泊天涯的诗人,“当他引领遥望故乡,涕泗横流时,他演出的不过是充当行旅角色的那个自我罢了。”(8)在此,故乡只是一个暌违已久,却思之不已、挥之不去的亲切、美好的事物,并没有具体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