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经济:井田经济:井田→→私田私田政治和军事:争霸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兼并政治制度:宗法分封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专制官僚社会:世袭社会:世袭→→流动流动学术:贵族学术:贵族→→民间民间时代名称的由来春秋春秋( ( BC770 BC770 —— BC476 BC476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春秋时期何以称春秋时期何以称““春秋春秋””? ? 1 1、西周中期以前的历法是将一年分为春、秋两季,西周后期始分、西周中期以前的历法是将一年分为春、秋两季,西周后期始分为四季,于是为四季,于是““春秋春秋””表示时间的变迁、历史的发展,由此鲁国史表示时间的变迁、历史的发展,由此鲁国史称为称为《《春秋春秋》》。。 2 2、、《《春秋春秋》》所记历史上起公元前所记历史上起公元前 722 722 年,下迄公元前年,下迄公元前 481 481 年,与东年,与东周前期的历史大体相当。周前期的历史大体相当。 3 3、、《《春秋春秋》》名义上是鲁国史,实际上几乎涉及这一时期的所有国名义上是鲁国史,实际上几乎涉及这一时期的所有国家,所以,能以它概括这一历史时期。家,所以,能以它概括这一历史时期。 4 4、这一时期的周天子根本不能号令诸侯,再用、这一时期的周天子根本不能号令诸侯,再用““周周””来称呼这段历来称呼这段历史似乎不合适了。而称霸的诸侯又走马灯似的更换,以哪个霸主史似乎不合适了。而称霸的诸侯又走马灯似的更换,以哪个霸主国家的名字来称呼这段历史也不合适。国家的名字来称呼这段历史也不合适。故而,选用记录了这一阶段历史的鲁史故而,选用记录了这一阶段历史的鲁史《《春秋春秋》》称呼这段历史相对称呼这段历史相对合适。合适。战国战国( ( BC475 BC475 —— BC221 BC221 )。周元王元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周元王元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把““战国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战国策》》。。· ?·顾炎武论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顾炎武论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 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 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间””。。--顾炎武: --顾炎武: 《《日知录日知录》》卷一三卷一三《《周末风俗周末风俗》》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变”?概况地讲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1、先前铁板一块、神圣统一的帝国裂变为五颜六色的碎块,又从这些碎块状态逐步走向一统帝国。?2、奴隶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到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 ?反映在经济上,表现为田制变化、赋税改革、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反映在政治上,阶级矛盾尖锐,新旧势力斗争越来越激烈--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最终新兴地主阶级走上历史舞台;通过变法运动,封建政权制度化、合法化。?反映在思想文化上是百家争鸣、社会风貌的变革。?贯串始终的是战争--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战国时期是统一战争。一、大国争霸(一) 春秋初年的形势--大国争霸产生的原因?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1、地盘狭小,只有洛阳周围几百里的地方。?2、朝聘减少(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的 242 年里, 鲁国公朝见天子 3次, 80 多年朝见一次;鲁国大夫朝见 4次, 60 多年朝见一次。)经济上严重依靠诸侯的天子贫困不堪(东周第一代天子平王死后发不起丧,向鲁国求赙;第二代天子桓王死后求赙求不到,七年以后才发丧) 。?3、政治上再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名为共主,实为附庸。(周郑交质、射王中肩)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4、诸侯衡?5、夷狄内侵?于是大国争霸就有了两面旗帜: “尊周王、攘夷狄”一(一) (一) 关于“春秋五霸”孟子最先提出“五霸”这个概念: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关于“五霸”: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左传》、《史记》、赵歧《孟子·告子》注、应劭《风俗通义·皇霸》、颜师古《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