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业和农村发展论文
一、半个世纪的回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50年过去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中国的农业和农村所发生的巨变。
众所周知,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
新中国成立,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阔了宽广的道路,并已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转折。第一次大转折从1949年到1978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和农村演变为社会主义的农业和农村。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过挫折与失误,但中国农业和农村仍在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第二次大转折是1979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农业和农村获得了更为突出的进展,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概括起来,这些变化有:
(一)农业持续高速增长,摆脱了农产品长期严重短缺的困境
中较低,长期以来存在农产品供给困难,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79年以来,由于农业持续、高速地增长,这种局面已基本改观。我国农业总产值指数(不含农村非农产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如表1。
(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农村经济走向全面繁荣
在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农村发生另一个巨大变化,即农民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非农产业兴起。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创办了各类乡镇企业,大大改变了农村经济面貌,甚至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非农产业比重日益增加。早在1987年,农村非产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现在农村工业已经成为农村主要产业(参见表4)。
农村非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业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1978年至1997年,乡镇企业补农建农资金累计大1580亿元。199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5%,占全国出口创汇的38%。可以说,农村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三)农民基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小康
旧中国农民绝大多数处在饥寒交迫的困境。新中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978年为134元,1997年已增至209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年递增6%以上。其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5%提高到约40%。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从67.7%降为55%,农民的住房、衣着、日用品消费、耐用品消费、文化教育、医疗和储蓄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9亿农民绝大多数已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温饱问题,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小康水平。在普遍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政府一方面允许少数人和地区首先富裕起来。1997年人均年纯收入在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