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0卷第4期 2008年8月地球信息科学 GEO?INFORMATIONSCIENCE Vol?10,No?4 Aug?,2008 收稿日期:2008?05?28;修回日期:2008?07?12. 基金项目:国家环保部合作咨询项目。作者简介:周成虎(1964-),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员,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等。E?mai:******@lreis?中国环境污染的区域联防方案周成虎,刘海江,欧?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环境污染的区域性发展趋势要求污染治理从区域角度进行统筹规划,这与我国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环境管理的现状存在矛盾。因此,迫切需要进行环境污染区域联防方面的研究。通过运用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案例,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提出了区域性环保机构设置方案。该方案包括建立5个国家直属局和12个省级分局,这些区域性环保机构既考虑区域环境现状又兼顾未来发展趋势,能够对我国今后的环境保护管理改革提供资料。关键词:环境污染;区域;污染治理;环境管理体制 1?引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健发展,经济总量位于世界前列,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但由于?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的传统产业结构及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环境欠债越来越多,我国已经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我国的环境污染具有以下特点: (1) 污染的区域性。我国环境污染不仅仅是点源污染,而向区域性或流域性发展,具有区域性特点。比如西南贵州、重庆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京津冀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1,2]; (2)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相关性。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达水平呈密切相关性是我国环境污染的又一个特点,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及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但同时这些区域的环境污染也特别严重,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大气污染都非常严重[1]。环境污染的区域性特点要求污染治理要从区域角度入手,进行区域统筹协调规划,制定统一的治理方案。我国现行环保机构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环境管理、污染治理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区域间协作机制很不完善。面对区域性的环境污染现状,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即环保机构按照行政区域的管理与环境污染的区域化特征之间不协调。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步伐仍要加快,而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尚需相当长时期完成。因此,我国将面临更加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所面对的挑战将是前所未有的。区域性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将是未来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各种新旧污染会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给环境保护带来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未来的环境问题,克服环境污染与现行环保体制的不协调,环保管理方式应作相应调整,环保机构不但要加强管理,而且在组织形式上要做一些改革,特别是区域性环境保护机构的设置非常有必要也很迫切。实行区域联防,建立区域性环保管理机构能综合控制污染、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运用区域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借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