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平行线判定教学设计人教版.doc

格式:doc   大小:58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平行线判定教学设计人教版.doc

上传人:AIOPIO 2021/2/7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平行线判定教学设计人教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课时)。教科书要求学生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如平行线的判定)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整套教科书是按照“说点儿理”“说理”“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的.
本章的重点是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因为这些知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掌握不好,将会影响后续内容的学****br/>1.关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
(1)学生们已经学过了平行线的概念,但是,平行线是用“不相交”这种否定方式来定义的,,学生理解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着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会相交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如果有第三条直线存在的情况下,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公理(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判断两条直线平行;对于画平行线,用直尺和三角板辅助画平行线的方法实际上就是画相等的同位角,因为直尺和三角板靠着的角度是不变的.让学生多做几遍,找到这个过程中的不变量,.在进行简单说理训练过程中引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2)结合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基本图形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会将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这是学生本节课学****的难点,也是学生进行几何推理的基础.
2。关于简单说理训练
整套教科书是按照“说点儿理"“说理”“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学会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2、3,逐步向推理和用符号表示推理过渡,将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几何推理的能力,为后面学生进行几何证明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2、3;
、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 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运用几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和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几何图形的兴趣.
4.能初步应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二)目标解析
1.使学生能准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通过用直尺和三角板辅助画平行线,找到这个过程中的不变量,给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在进行简单说理训练过程中引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2.根据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基本图形,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判定方法3, 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运用几何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空间观念;在观察、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和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几何图形的兴趣。
4。能初步应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调动学生学****几何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画平行线实际就是画相等的同位角,因为直尺和三角板靠着的角度是不变的。让学生多做几遍,找到这个过程中的不变量.这样画出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也为后面学****判定方法1作铺垫.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与猜想,都是一些视错觉的问题,这时学生观察得到的结论,由于视错觉原因经常不正确,安排这些观察与猜想,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提醒学生观察要认真、仔细,有时观察得到的猜想不一定正确,还要借助于实验进行检验;观察、实验、猜想是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问题,再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说理、推理去证明假设和猜想,也是本章教学呈现内容的一个重要方式.
安排学生动手实验检验四边形小纸板对边是否平行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求同学们分组检验并作详细的记录,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能亲身感受结论的真实性,让学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