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猪瘟防治研究方向.doc

格式:doc   大小:7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猪瘟防治研究方向.doc

上传人:燕燕盛会 2021/2/8 文件大小: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猪瘟防治研究方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猪瘟防治研究方向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出血性和高致死性传染病,也是一种毁灭性传染病。本病于183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发现,后逐渐流行于世界各地,是至今威胁养猪业的最重要传染病之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国际卫生法规将猪瘟列为A类16种法定传染病之一和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1、病原学
猪瘟病毒是ss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其病毒粒子呈圆形,大小为38~44nm,核衣壳是立体对称二十面体,~/ml,有包膜。猪瘟病毒是一种泛嗜性病毒,分布遍及全身各种器官和组织,自然感染只侵害猪,引起全身性败血性感染。能在猪胚或乳猪脾、肾、骨髓、淋巴结、白血球、结缔组织或者肺组织的细胞中培养,在细胞质内复制,但在这些细胞上不产生明显病变。猪瘟病毒不能凝集红血球,在抗原性上与牛腹泻病毒亲缘关系较为密切。
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并与其他病毒没有交叉反应。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根据对猪瘟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分析,将猪瘟病毒划分为2个群即I群(2个亚群)和2群(3个亚群)。国际上将猪瘟病毒分为3个基因群共10个亚群。主要代表性毒株有中国系兔化毒株(病原性强的病毒)、日本的GPE株(A亚群)、美国的331株(B亚群)等。我国目前流行着2个基因群共4个基因亚群,其中基因2群在我国猪瘟病毒流行中占绝对优势。
猪瘟病毒在干燥条件下对热的抵抗力不强,但对低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0℃可存活3天,在37℃可存活7天但不能存活15天,-70℃可存活多年而不明显丧失感染性。病毒在尸体、血、尿腐败后2~3天内灭活,骨髓中的病毒即使在腐败情况下,仍能保持毒力达15天。猪瘟病毒对碱性消毒药(如苛性钠、生石灰)和乙醚敏感,对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其它消毒剂抵抗力较强。最经济有效的消毒药为1~2%烧碱加5%石灰乳。用5%氨水消毒被病毒污染的圈栏、饲槽等,喷洒后经3小时(25℃)试验,获得确实可靠的消毒效果。
2、流行特点
猪瘟病毒只危害猪和野猪,其他动物不发病。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分布于病猪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体液,其中以血液、淋巴结、脾脏含毒量最高。通过尿液、粪便以及眼睛、鼻分泌物向外排毒,并持续整个病程。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5—7天。本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精液、胚胎、猪肉和泔水、污染的饲料等传播,人、其它动物如鼠类和昆虫等均可成为重要传播媒介。母猪体内抗体水平低下可引起猪瘟亚临床感染,感染和带毒母猪在怀孕期可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导致新生仔猪发病或产生免疫耐受。
3、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和繁殖障碍型五种类型:
、最急性型: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发病,高热稽留,皮肤、黏膜发绀、有出血点,与其他急性败血症类似,病程l~8天,通常5天内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
、急性型:最常见,多数于发病后10~20天内死亡。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