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粱黑穗病
Sorghum Head Smut
高粱黑穗病是高粱上的一类重要病害,种类很多。发生普遍、危害较重有高粱丝黑穗病(Sorghum Head Smut)、高粱散黑穗病(Sorghum loose smut)和高粱坚黑穗病(Sorghum covered smut)。
症状
丝黑穗散黑穗坚黑穗
高粱丝黑穗病:病株一般较矮,色泽稍深,在抽穗前,病株穗的下部较为膨大,苞叶紧实,有的穗略歪向一面,剥去苞叶,穗部成为白色的棒状物,此即“乌米”。病穗外部有一层白色的膜,抽穗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色粉末,此即冬孢子。病穗散出冬孢子后,里面有一成束的黑色丝状物,即残存的花絮维管束组织,病穗有的仅顶端一部分或一侧露出,但也有黑穗全部露出的。叶片染病,在叶片上形成红褐色条状斑,扩展后呈长梭形条斑,后期条斑中部破裂,病斑上产生黑色孢子堆,但孢子量不大,维管束组织不受破坏。病株侧芽或分蘖也常被侵染,形成“二茬乌米”。有时有几种黑穗病可并发于同一株高粱上。如主糵或主穗为丝黑穗病,分蘖或侧穗为散黑穗病,或者相反,甚至3种黑穗病并发于同一分蘖上,但不常见。该病在辽宁、吉林、山西发生普遍且严重。
高粱散黑穗病:多数品种病株稍矮,茎较细,叶片稍窄,抽穗较早,分蘖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较细小。被害植株的花器多被破坏,子房内形成黑粉,即病原菌的冬孢子,但也有少数籽粒未遭破坏,能正常结实。病粒破裂前有灰白色薄膜一层,系有疏松连接的菌丝细胞所组成,孢子成熟后,膜即破裂,黑粉散出,露出长而稍弯曲的黑色中柱,为寄主维管束残余组织,是高粱散黑穗病症状特点之一。
高粱坚黑穗病:病株不矮化,内外颖很少受害,只侵染子房,形成一个坚实的冬孢子堆。一般全穗都变成卵形的灰包,外膜较坚硬不破裂或仅顶端破裂,内部充满黑粉。病粒受压后散出黑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冬孢子,中间留有一短且直的中轴。病粒椭圆形至圆锥形,护颖较健粒稍短。我国高粱产区均有发生。
病原
高粱丝黑穗病:病原为孢堆黑粉菌Spoisorium reilianum(Kühn)Longdon et Full.,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菌属。异名为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Clint。冬孢子能结集成冬孢子球,球形或不规则形,50~70µm,孢子球内的冬孢子,集结,但较为分散,成熟后各自分散。冬孢子球形至卵圆形,暗褐色,10~15×9~13µm,外壁厚约2µm,表面有细刺,有时混生有不孕细胞,不孕细胞无色透明,表面光滑。冬孢子须经生理后熟才能萌发。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15~36℃,适温为28~30℃。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担孢子侧生。担孢子还能以芽生方式产生次生担孢子。有时冬孢子萌发直接产生分枝菌丝。病菌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病原菌具有高粱、玉米两个寄主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主要侵染高粱,虽能侵染玉米但发病率不高。玉米专化型能侵染玉米,不能侵染高粱。
高粱散黑穗病:病原为高梁轴黑粉菌Sorisporium cruenta(Kuhn)Pott.。冬孢子堆有由菌丝体组成的灰白色被膜。冬孢子球形至卵圆形,暗褐色,5~10µm,表面隐约有网纹。冬孢子在水和营养液中均可萌发,在麦芽汁营养液中能发生很多的担孢子;在蒸馏水中和高温下不产生担孢子,只形成分枝菌丝。病菌具有生理分化和异宗配合现象,病菌除侵染高粱外,还能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