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肉、奶、蛋制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增长,规模化畜牧养殖业的产生,将对青饲料需求加大,其排泄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贵州规模化畜牧养殖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因,提出了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防治
贵州的山地较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贵州的生态环境受损严重。其中,畜牧养殖规模发展的方式产生了较多污水、粪便,损害了生态循环,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1]。现对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进行探讨,为贵州畜牧养殖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规模化畜牧养殖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因
以往通常使用粪尿等有机肥料进行农业生产,且畜牧养殖产生的粪尿均能用于农业生产。但是,粪尿等有机肥料的应用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2]。目前,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化学肥料,这种肥料价格便宜,操作方便,获得了广大农业生产者的认可。因此,畜牧养殖产生的粪尿无法得到合理应用而积压,部分牧场甚至直接将粪尿倒入水中或山林中,直接污染了自然资源。
以往畜牧养殖生产者并不集中,比较分散,且贵州大部分的畜牧养殖的规模并不大,各个畜牧养殖经营地产生的粪尿量并不多,且能够及时将这些粪尿清理干净。而随着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畜牧业逐渐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使得经营地的粪尿量大幅增长。但是,多数畜牧养殖场并没有专业的粪尿处理设施,使得养殖场倾倒粪尿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较低的规模化畜牧养殖管理水平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在规模化畜牧养殖场中,牲畜每天产生的粪尿量较大,且仍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如果牧场管理人员没有有效管理和处理这些粪尿,大量的病菌就会在粪尿中大量增殖,极大地增大了病毒、病菌传染的风险。牲畜的混合性感染、非典型性感染可能不断增多,病原变异型的种类增多,使得疾病的治疗愈加困难。畜牧养殖的不当管理增大了病原体变异的频率,是威胁畜牧养殖业和人们的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部分养殖场的卫生防疫措施比较落后,交叉流动的频率较大,增大了病原菌传染的可能性。病菌传染会使大量的牲畜发病,最终影响牲畜的健康。除此之外,牧场管理人员没有有效管理生病、病死的牲畜,则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传染病和环境污染。
2规模化畜牧养殖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的措施
农业管理部门应加强畜牧养殖的管理。农业管理部门应根据各个地区的人口居住情况和环境自然,合理控制养殖的规模,尽量减少畜牧养殖的密度,防止人与牲畜过于接触过于密切。农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畜牧养殖场规模的控制,并根据贵州的地理环境和自然分布情况,科学规划畜牧养殖场的建设。畜牧
养殖场的选址应尽量避开人群较多的位置,如村庄、农贸市场等。
规模化畜牧养殖场严重破坏了贵州的生态环境,主要原因是多数牧场经营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一味地重视生产产量,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