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贵阳市开阳县中考物理模拟试卷.doc

格式:doc   大小:67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贵阳市开阳县中考物理模拟试卷.doc

上传人:3827483 2021/2/12 文件大小:67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贵阳市开阳县中考物理模拟试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贵阳市开阳县中考物理模拟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单选题 (共14题;共28分)
1. (2分) 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称量同一个物体,把物体从地球拿到月球上称量时( )
A . 天平称量结果将变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    
B . 天平、弹簧测力计测量的结果都变小    
C .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天平示数不变    
D . 天平、弹簧测力计测量的结果都不变    
2. (2分) (2017·黄石) 每年辞旧迎新之际,黄石爱乐乐团在磁湖剧院举办迎新年音乐会,乐团优美的演奏为观众献上了盛大的“听觉宴”.观众能够分辨出多种不同的乐器,依据乐音的特性是 ( )
A . 音调    
B . 响度    
C . 音色    
D . 声音频率范围    
3. (2分) (2019·天水) 一提到“雾凇”,许多人总会联想到东北地区,其实甘肃省的一些地区也会遇到这个现象。如图为天水出现的“雾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雾淞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 . 雾凇和冰的形成过程一样    
C . 雾凇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D . 雾凇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    
4. (2分) 如图,我看不见“美景”的原因是( )
A . 光的直线传播    
B . 光的反射    
C . 光的折射    
D . 光的色散    
5. (2分) (2017八下·苏州期中) 如图所示的吊灯,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 绳子对灯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    
B . 灯对地球的引力与地球对灯的引力    
C . 灯对绳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    
D . 灯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灯的拉力    
6. (2分) (2018·郑州模拟) 如图所示,将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和碗形,分别放入相同的甲、乙两杯水中,( )
A . 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等于乙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    
B . 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大于乙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    
C . 甲杯中水面升高得多一些    
D . 乙杯中水面升高得多一些    
7. (2分) “094型”潜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潜艇,当它从深海中上浮而未露出水面的过程中,它受到海水的( )
A . 压强减小,浮力不变    
B . 压强和浮力都不变    
C . 压强减小,浮力减小    
D . 压强增大,浮力增大    
8. (2分) 如图所示,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重力突然消失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的机械能增加    
B . 物体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C . 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对物体做了功    
D . 物体所受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9. (2分) 如图所示,通过定滑轮匀速提升重物G ,向三个方向拉动的力分别为F1、F2、F3,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 )
A . F1最大    
B . F2最大    
C . F3最大    
D . 一样大    
10. (2分) (2015九上·南部期中) 下列情况下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
A . 一杯水倒掉一半    
B . 水凝固成冰    
C . 一块铁加工成铁锅    
D . 10℃的水变成90℃的水    
11. (2分) 有关试电笔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氖管发光时试电笔接触的是零线    
B . 使用时手可以接触试电笔的任何部位    
C . 试电笔不能用来辨别电池的正负极    
D . 试电笔与手接触的部分都是绝缘体    
12. (2分) (2017·重庆) 如图甲为一个超声波加湿器,如图乙为其内部湿度监测装置的简化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为12V,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30Ω,电流表的量程为0~200mA,电压表的量程为0~9V.湿敏电阻R的阻值随湿度RH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其阻值最大为120Ω(图中未画出).则在电路安全工作的前提下,计算可得出( )
A . R的电流最小值为80mA    
B .     
C .     
D . 装置能监测湿度最大值为90%    
13. (2分) 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人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