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8
文档名称:

脑功能监测文档.pptx

格式:pptx   大小:2,145KB   页数:8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脑功能监测文档.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1/2/12 文件大小:2.0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脑功能监测文档.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持续监测是一种动态观察重危脑病病人的技术,本技术对颅高压病人的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
一、颅内压的测定方法
ICP测定因传感器的差异及放置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脑室内压、脑脊液压、硬膜下压、硬膜外压、脑组织压等监测法。尽管各部位所测得的压力不尽相同,但各压力变化曲线有恒定的相关。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
(一)脑室内测压
在无菌条件下,于冠状缝前l cm或眉间向后13 cm,中线旁开2. 5cm处颅骨钻孔,将头端多孔的硅胶管插入侧脑室,经三通连接传感器和监护仪即可测定颅内压。
该法的优点是:
①测压准确可靠;
②可放出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和经导管取脑脊液样品检验和注人药物;
③经脑室定量放出或注人液体,根据容量压力反应,了解脑室的顺应性。
故脑室测压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价值,被称为ICP监测的金标准。
缺点:
①当颅内病变使中线移位或脑室塌陷变形时,穿刺难以成功;
②感染的危险。
因此,置管时间一般不宜超过一周,必要时可在对侧另行置管测压。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
(二)硬膜外测压
硬膜外测压法是将传感器直接置于硬膜与颅骨之间。由于保持了硬膜的完整性,颅内感染的机会大大减少,可作长期监测。此法所测颅内压比脑室内测压略高2-3mmHg。但随监护期的延长,硬膜受异物的长时间刺激,逐渐增厚,灵敏度下降,准确性及稳定性降低。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
根据传感器原理不同,硬膜外测压可分为两种测压法:
1.应变计、压电及电容传感器测压 其基本原理是变机械能为电能。                            2.纤维光导法 是近年发展的较先进的测压仪器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
(三)脑组织压
脑组织压是测量脑实质间液体的压力,与局部血流量及脑水肿关系密切,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
二、颅内压监测的判断
颅内压监测的方法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对监测资料正确的分析和解释。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
(一)颅内压力的分级
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称为颅内压增高。为便于临床观察,将颅内压分为四级:
1.正常颅内压<15mmHg;
2.轻度升高15-20mmHg;
3.中度升高20-40mmHg;
4.重度升高>40mmHgo
目前,国际上多采用20mmHg作为需降颅压治疗的临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