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文档名称:

自然保护区火的管理.pptx

格式:pptx   大小:4,818KB   页数:5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然保护区火的管理.pptx

上传人:wz_198613 2021/2/12 文件大小:4.7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然保护区火的管理.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 火灾的基本情况
火灾原因:
一类是天然火源:有雷电火,泥炭发酵自然,滚石火花,火山爆发等。天然火源在全国火源中仅占1%。雷电火在大兴安岭地区占7-30%左右。
一类是人为火源:
1)生产火源:有烧荒,烧地格子,烧灰积肥,火烧防火线,人为放火改良生境等。
2)非生产火源:吸烟、烤火、林内弄火、做饭驱蚊、上坟烧纸等。
3)其他火源:有外来火源(苏联,蒙古)和人为故意放火,虽然较为少见,但必须提高警惕性。
火灾种类
地表火:火沿地表蔓延,燃烧地表的枯枝、落叶、杂草、灌木,烧伤幼树、下木、乔木树干下部和露出地面的树根。这类火称为地表火
树冠火:一般均由地表火蔓延烧至树冠,有时因雷击使树冠燃烧,这种火能烧毁针叶,烧焦枝条和树干,同时烧掉林内的地被物、幼树和下木。
地下火:多发生在腐质层和泥炭层。地下火发生时,烟雾弥漫地面,有时从地表吐出火舌,可烧掉整个泥炭层和腐质层,直到土壤矿物质层和地下水。
一、火灾发生的自燃条件
可燃物与可燃物类型
森林火灾危险性的大小,首先决定于可燃物的燃烧性大小。由于植物种类不同,火灾危险性也不一样。如枯草比枯藓易燃,针叶比阔叶易燃,大部分阔叶树因枝叶中含水分较多不易燃烧,但松树木质、桦树皮质中含有油脂,非常易燃。
二. 火灾环境
火灾季节:我国森林火灾多发生在植物停止生长的春、秋、冬三个季节(百花山在春季)
天气:如天气晴朗
地形:例如阳坡湿度小,易发生火灾,阴坡湿度大,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小。
林内小气候:不同的林型,郁闭度不同,其林内小气侯不同,因此,易燃性不同。例如,针叶林内的湿度比云冷杉林(为什么湿度大)内湿度小,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较大。
氧气的供给:但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氧气的供给程度不同,会产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现象,影响火的强度。根据经验证明,空气中氧的含量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止。
三. 森林火灾的预防
(一)林火预报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二)我国主要的林火预报方法
(三)全国森林火险区划
(一)林火预报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林火预报:林火预报指通过测定、计算一些自然和人为因子,来预测和判断林火发生的可能性、林火控制的难易程度以及林火可能造成的损失的技术和方法。
林火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常用森林火险来描述。所谓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是指影响林火发生发展的各种稳定因子和变化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可以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采用一系列影响林火发生、发展及结果的指标,来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综合评价。
林火预报的类型
世界上,用于进行林火预报的方法超过100多种。但归纳起来可分为火险天气预报、林火发生预报和林火行为预报3种类型。
(1)火险天气预报主要根据气象因子来预报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测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它不考虑火源条件。所选择的气象因子通常有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风速、连旱天数等,这些因子是随时间和地点,经常发生变化的因子,它们与可燃物含水率有密切关系。
(2)林火发生预报:根据林火发生的原理,综合考虑了气象因子(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风速、连旱天数等)、可燃物状况(干湿程度、载量、易燃性等)、火源条件(种类、分布、频度)、人为活动以及社会经济等多种因子,来预报林火发生的可能性。这类预报方法还考虑了随地点变化明显,但随时间变化不明显的半稳定因子,如火源、可燃物及社会经济状况等。
(3)林火行为预报:这种方法充分考虑了天气条件和可燃物状况,还分析地形(坡向、坡位、坡度、海拔高等)的影响,预测林火发生后火蔓延速度、火强度、火场面积、火线长度等火行为指标。
林火预报的研究方法
林火预报的研究方法与林火预报种类有密切相关,常用的林火预报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利用火灾历史资料研究
该法是通过对历史上森林火发生的天气条件、地点、时间、次数、火源等进行统计与分析,预报森林火险的一种研究方法。其预报的准确程度与资料的可靠性、分析手段、火险因子的选定和预报范围等有密切关系。其准确率较低。
2、 利用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关系研究
该法要长期定点观测不同可燃物类型的可燃物含水率,尤其是死的细小可燃物含水率,通过研究,以便找出它们和各种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来进行林火预报。
3、 利用点火试验研究
这种方法也叫以火报火。主要通过点火试验,研究不同可燃物类型与各气象要素关系来进行林火预报。点火试验以野外点火试验和室内模拟点火试验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