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主要内容
PCI术后冠脉再狭窄的流行病学
PCI术后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PCI术后ABCDE治疗策略
PCI术后的心脏康复治疗
5、总结
2
PCI后的流行病学资料
目前全世界每年有大约超过200万冠心病需要PCI ,70%的PCI需要植入支架
支架后6个月内再狭窄高达20%-30%(管腔净丢失率≥50 %)。
药物支架可降低早期支架内再狭窄,但远期血栓发生率高于裸支架。
支架后再狭窄在第1个月不常见,在3个月时达到高峰,在3-6个月是平台期,12个月后不常见
支架后大部分病人10年内再次住院治疗,大约有10%的病人需要再次植入支架。
潘长江等.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04; 23(2): 152.
Elezi S, et al. Circulation 1998; 98(18): 1875-80.
3
PCI术后综合治疗重要性
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PCI只是局部治疗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系统性的长期的综合治疗是问题的关键。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对于PCI术后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能够提高生存率,降低心脏事件复发,改善生活质量。
PCI后的综合治疗-ABCDE方案
A – 抗血小板制剂(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ACEI或ARB,辅助治疗(正性肌力药,如左西孟旦等纠正并发性心衰)
B - β-blocker(β受体阻滞剂),Blood pressure control(控制血压);
C - Cholesterol lowing(“他汀”类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igarette quiting(完全戒烟);
D - Diabetes control(控制糖尿病, Diet(合理饮食);
E – Exercise(适度锻炼),Education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A1、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PCI使血管内皮受到破坏,可引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形成血栓,同时凝血系统的激活使血栓增大,造成管腔闭塞。冠脉内支架的植入也可激活血小板,增加急性、亚急性和晚期血栓发生率,可引起MI和猝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视为PCI术后的标准治疗,推荐应用1年以上,然后长期阿司匹林治疗。使用抗血小板制剂时,特别在前3个月注意胃肠反应,防止上消化道出血,必要时采用抗酸剂或胃粘膜保护剂。
A2、ACEI或ARB的应用
ACC/AHA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建议,所有冠心病患者包括PCI术后的患者均应接受ACEI或ARB治疗。
ACEI或ARB具有抗动脉硬化、抗血管紧张素Ⅱ及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并有抑制缓激肽及前列环素的降解、减慢心率的作用。可预防或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重构,预防心律失常,保护心功能或防治心力衰竭。
Burnier M et al. Lancet. 2000;355:637–645.
血管收缩异常
SNS兴奋
醛固酮
加压素
胶原质
血管收缩
PAI-1/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
超氧化物生成
内皮素
血管平滑肌增殖
肌细胞生长
Ang II
Ang II 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A3辅助药物
不少患者术前心梗合并心衰或者术后由于心肌受损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等心衰症状。
常规使用西地兰等正性肌力药处理心衰,但心梗患者需慎用可能增加心肌氧耗的正性肌力药。左西孟旦(IIa类C级)作为新型强心扩管药,不增加心肌氧耗,可以用于冠心病心衰患者。
B1、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减少全因与心性死亡、复发的非致命性MI和猝死发生率的证据充分。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PCI围术期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酶和标志物的释放,改善随访时的左室功能。
对于所有诊断为MI、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左室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如无禁忌,PCI术后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改善预后。 β受体阻滞剂具体剂量应个体化,需要达到充分靶剂量或最大可耐受剂量。
B2、控制血压
高血压病人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糖尿病和肾病患者血压则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24小时尿蛋白>1g者.,血压应控制在<125/ 75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