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目 录
第一部分:安全生产标准化简介
第二部分:相关法规标准要求
第三部分:相关激励政策
第四部分: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规则
第五部分:工作初步成效
第六部分:几点工作体会
1. 事故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
2. 风险
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3. 风险评价
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4. 安全
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
5. 可承受的风险
根据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已降至用人单位可接受的风险。
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安全生产标准化简介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安全生产标准化在我国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冶金、机械、煤矿等领域率先开展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先后推行了设备设施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和行为标准化。随着人们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认识的提高,特别是在上世纪末,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引入我国,风险管理的方法逐渐被部分企业所接受,从此使安全生产标准化发展为设备设施维护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行为动作标准化、安全生产管理活动的标准化等方面。
总结发达国家安全生产绩效优良企业的经验、回顾国内外企业安全生产发展历程,结合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需求,认为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安全监管手段和监管机制的创新,是企业安全发展的必经阶段。
“风险预控管理”为核心的“标准化体系”
二、目的、意义
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实意义:
企业数量多,监管需求大,采取分级监管的必要性;
推进企业法制建设、落实主体责任、提升安全条件和提高科技支持贡献率,产生综合、系统合力作用。
创新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模式,不排除企业特色管理。
1. 是实践“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体现;
2. 是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3. 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带有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工作;
4. 是提高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和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
二、目的、意义
5. 是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保障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分类指导,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实现长治久安;
,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二、目的、意义
三、定义
企业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和标准等规定,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使企业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满足职工安全健康、文明生产的愿望。
☆ 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全天候
☆ 人、机、环境、管理
☆ 体现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
☆ 体现“风险管理、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思想。
三、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