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现代化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对学生思维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思维导图的作用,并合理应用,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导图;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产生、特点及分类
。东尼•博赞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思维导图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的产生旨在精进人们的思考方式,提高人们的记忆效率。思维导图是以一种图画式记笔记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注重开发人的左右脑的思维工具。它采用各种线条、图形、符号、词语和图像,将许多繁杂枯燥的知识转变成简明的、容易记忆的、色彩丰富的、有高度逻辑性的图画。绘制思维导图也是一个让大脑很享受的过程,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在头脑中联想该知识点的所有相关点,以多彩的图画与线条记录下来,并以此方式深入下去,逐级展开,逐渐形成趋向完整的思维导图。在这个绘制过程中,学生的左右脑得到了充分调动,发散思维得到充分发展。。(1)全新的笔记形式。思维导图是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绘制的,并用多彩的颜色来调和视觉上的乏味。以关键词为出发点,向外衍射发散,是以逐级纵深的方式或者以平行关系延伸的方式来进行的。在此基础上,添加图片、颜色、符号等辅助思维导图的绘制。通过颜色、图画激发学生的学行延伸的发散方式又可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开发大脑的无限潜能。学生以前惯用的笔记方式是线性的,但是这种记录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固化。思维导图的出现让记笔记的方式发生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描绘出自己可以理解的、能够快速记忆的,并能产生多种联想的笔记。(2)发散的结构。思维导图模拟人的神经元生物结构,所以与大脑思考的神经传递方式十分契合,也就是与人的大脑思考方式相似。人在思考问题时,左右脑共同发挥作用,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理清思路。左右脑之间由无数个神经元联结,传递信息是通过生物学中的桥梁胼胝体进行的。思维导图的绘制是将人的思维过程外化为图谱,同时调动了人脑中数以万计的神经元,开启大脑无数的突触联结,进一步训练大脑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1]。。思维导图包括概念图、群聚法和心灵地图。概念图以“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采用从上而下的网状结构,构建严谨清晰的知识网络,主要应用于教育教学。群聚法是从中心主题开始,向各方发散子题和次级子题等。而心灵地图是通过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加入简单的图画,是图形信息和语言信息的双重呈现,以活化知识结构[2]。
二、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初中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初中数学知识相比小学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更强,知识的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将分散碎片式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并将数学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完整地展现出来。这种逻辑严谨的知识图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关注联系,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教学,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中心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这种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主动参与绘制思维导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