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绪论一、果树及果树生产的特点:1、果树:主要指能够生产供人们食用的果实、种子及其衍生物(砧木)的植物(大多数为木本植物—苹果、葡萄、少数为草本植物—香蕉、菠萝)。2、果树生产:由育种、栽培(苗木培育、果园建立、管理、采收)、储藏加工及销售组成特点:1)果树种类多:2792种(包括乔木、灌木、藤本及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的只占5%,各自的生物学特性、环境条件、栽培条件各不相同。2)生产周期长:大多数为多年生,对土壤肥水条件要求较高,3~5年后产果,7~8年进入丰产期;品种更新慢,生产周期长建园时要考虑到品种与市场的关系。3)集约化生产:果树生产是一项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高产出(效益大)、要求精耕细作的产业。一亩园十亩田4)产品大多数以鲜食为主: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关,低层次的经济结构只能以鲜食为主,经济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促进加工、微加工(防腐剂、添加剂的应用),为果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持,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因此,果树生产者不但要注重品种选择:了解每个品种的特性、当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又要根据当地劳动力素质,采用适合的品种、适当的栽培技术,生产出高产、优质,适于人们消费及加工要求的果品。二、果树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一)、中国果树生产的历史果树生产是一种植物资源利用、加工的行为,它是伴随着农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农业分支学科随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加深,不断的将野生植物资源进行驯化、改良、种植,并加以利用,这是农业发展的途径,也是果树生产发展的过程。同时植物资源又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国地跨寒、温、热三带,果树资源比较丰富。秦汉时期桃、李、杏、梅、枣、柿等的生产就已形成规模,同时又进行了象葡萄、石榴、扁桃的引进工作。唐代就出现了嫁接技术。明清时期的果树育种、苗木繁殖技术就相当发达;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品系莱阳梨、肥城桃、上海水蜜桃等。20世纪初一些高校设立的园艺课程都涉及了果树生产。随即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各种果树研究所,进行果树科研工作。第一阶段:西汉(公元前1世纪)以前为我国原产果树栽培的时代第二阶段:西汉以后至19世纪中叶(1871年)为我国原产果树与引种果树栽培根结合的时代第三阶段: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为我国果树小规模专业化发展时代第四阶段:20世纪中叶以来为我国果树大规模专业化发展时代(二)、中国果树生产现状我国果树生产面积大,单产不高,总产量多(居世界第四位,苹果栽培面积及产量居世界第一),(世界人均产量),出口比例少(占世界1%)。主要原因在于自然、人文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但我国果树种质资源丰富,在种质资源保存、组培、生物技术及自动化生产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对果树生理、分类、育种、激素、环保、采后处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单位面积产量不高1980年我国果品总产量只有679万t,排名世界第10位。从1993年开始,我国果树栽培面积和果品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并逐年增长。2001年全国果园面积达到920万hm2,水果总产量达到6658万t;2002年全国果品总产量又上升到6809万t,%。按农业部规划,2010年为9300万吨。但从单位面积的产量来看,我国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0年我均单产为8279kg,只相当于日本的46%、美。表0—12000年中国主要果品单产的国际对比(kg/hm2)项目中国世界亚洲日本美国水果(除甜瓜外),优质果品所占比率较低目前生产的水果基本上是以苹果、柑橘、梨、香蕉和葡萄为主。1999年上述水果的生产量约占总产量的3/4,其中,苹果、柑橘和梨三大类水果的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为63%,且中熟品种偏多,早、晚熟品种供给不足;一般品种多,优质品种少。按国内标准,目前我国优质果品的比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国际标准衡量只有5%的优质果品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果品质量较差,是制约我国果品呈下降趋势从果品生产成本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1996年,呈大幅度上升趋势,1996年至1998年波动较大,1998年以后,基本上处于稳定态势。按全均生产总成本,1990年为481元,1996年上升到1253元,1998年为881元,2001年为844元;柑橘每亩平均生产总成本,1990年为705元,1996年上升到1139元,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