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文档名称: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ppt

格式:ppt   大小:689KB   页数:4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ppt

上传人:crh53719 2021/2/15 文件大小:6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九章 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工效学家对事故的分析方法与其它管理人员(包括许多科技专业人员)不同:
工效学家一般倾向于追究客观环境条件,尤其是倾向于追究机械设备的设计方面的原因,并不太主张追究操作者本身的原因。
工效学家认为,容易发生事故的条件(环境条件)比容易产生事故的个人(操作者本身)易于测出和补救,只要工作条件和机械设备的设计符合工效学要求,就可以避免事故,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工效学的劳动安全观 劳动安全分析 劳动安全防范措施
内容提要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工效学的劳动安全观
日本国营电车(国铁)的调查资料表明,在1976年7月至12月份,新干线和函馆本线的12起运营事故中,肇事者大都是具两年以上驾驶经验的驾驶员,其中只有三人驾驶工作不足两年。
案例分析:
一. “不注意”不是事故的根本原因
表面看来,许多事故好象是由于作业者不注意引起的。但是,工效学家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实质。因为防止发生“不注意”不是件容易的事,存在“不注意”是必然的。
对许多事故的分析表明,事故的原因不是操作者的技术不熟练。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日本劳动科学研究所曾于七十年代开展了“不注意”是事故的原因的调查研究和讨论,列举了电气工业中180余件重大事故,分析了由于人的因素造成事故的各种类型和原因后指出:
“不能把造成事故的原因归咎于操作者的不注意,因为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决不会故意制造事故,同样也不会有意识地造成不注意。如果说“不注意”是事故的原因,倒不如说“不注意”是某种原因的结果”。
不去研究或排除造成“不注意”的条件与原因,就想去克服“不注意”,这是一种非科学的精神主义安全管理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注意”是某种原因的结果,研究“不注意”的产生及其特点,无疑对防止事故是非常必要的。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二.“不注意”是“注意”方向的转移
两者都是意识集中的反应(即都是复杂的选择反应),所不同的是对不同的刺激做了不同的选择反应。
“注意”是主体意识对一种客体的集中反应。
“不注意”是主体意识对另外一种客体的集中反应。
“不注意”的实质仍是注意,仅仅是主体接受了新的刺激,把意识集中到一个新的刺激上,相对于原刺激的响应是“不注意”。 “不注意”是“注意”方向的转移。“不注意”和“注意”在心理状态上是同时存在的。而在时间上和注意对象上不能同时既保持“注意”又保持“不注意”。“一心不能二用”
例如:比如某人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节目时,对门外进来的人往往是不加注意的,这是一种对信息的选择反应。这里的不注意是由于人保持了对一种信息的注意,而形成的一种复杂选择反应的结果。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劳动安全分析
一. “注意” 的生理机制
注意的前提是人必须处于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处于一定的兴奋水平的基础上。
人在觉醒状态下,大脑皮层处在一定兴奋水平,某些刺激可以在相应的区域内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在这个区域上,暂时神经联系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最清晰、最完全,记忆也最牢靠,思考问题也最有效。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注意对象已处于被“注意”之中了。
人能否表现为高度注意,取决于大脑皮层兴奋水平的高低,即觉醒状态的程度,当这一过程处于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时,表现为“聚精会神”或“注意”,否则这一过程将在优势兴奋中心周围的相对抑制区进行,表现为“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或“不注意”。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额叶与人自觉地用某些语言动觉刺激引起并维持的优势兴奋中心密切相关,它除了控制人的感觉器官,积极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把人的注意力引向重要刺激和动作外(注意),还能抑制那些认为不需要的刺激所引起的注意,以控制或降低人的“分心”。(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高度注意)
因此,“注意”是建立在大脑的生理基础上的,即处在优势兴奋中心就是“注意”,而处在相对抑制区进行就是“不注意”。
第九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二. “注意”的心理机制模型
由于“不注意”是“注意”转移,因此具有心理过程的特点,为此心理学家建立了许多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注意的特点。
1、选择注意模型(Selective attention model)
由英国剑桥大学勃鲁得彭特(D. E. Broadbont)创立。
选择注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