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练习.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练习.doc

上传人:AIOPIO 2021/2/16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练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练习 
 一,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ﻫ 题破山寺后禅院 ﻫ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ﻫ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ﻫ  (空。诗歌首颔两联都在写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静氛围。颈联开始融入作者主观感受,把客观景致与诗人的禅思理趣合在一起写,山光使鸟性欢愉,潭影使人心空寂。“空”字有力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心中的杂念、浮躁消失殆尽的美妙境界。) ﻫ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ﻫ  (诗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3,诗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表现诗人在寂静幽深的寺院中找到了内心的“静境”,意境深长,发人深思。) 
 二,阅读杜甫诗《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ﻫ  登岳阳楼杜甫 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ﻫ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ﻫ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ﻫ (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颔联写登楼所见,突出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坼”“浮”两字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了吴楚两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诗句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的浩瀚无边。)
盐城市盐都区马沟中学     高爱勇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ﻫ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ﻫ  ⒈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⒉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fﻫ 3、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ﻫ  “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ﻫ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ﻫ  6、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诗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万籁此俱寂, 7、诗的颔联后来衍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它隐含了什么哲理?
  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或隐喻了人的品性高洁,情趣高雅,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写出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ﻫ 二、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乾坤日夜浮。ﻫ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
  既有实写,又有虚写,“坼”、“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ﻫ 3.,有人评价暗含抑郁悲凉。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理由.
(中考指南)答:(1)种看法,认为表达作者喜悦之情,因为作者早就盼望登上岳阳楼,今天初次登上,自然满含喜悦之情。(2)种看法,认为作者暗含抑郁悲凉之情,因为杜甫一生怀才不遇,结合“亲朋无一字”“凭轩涕泗流”可知此时作者的坎坷落拓,在平淡的叙述中寄予了作者深沉和抑郁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4.这首诗历来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