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论语十二章.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语十二章.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5/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语十二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杨汛桥镇中学集体备课资料年级: 七年级学科: 语文课题: 《论语》十二章第1 课时主备人: 朱建军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2. 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汲取古人的学习方法。 2. 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做人道理、学习态度。三、课前准备 1.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做到能背诵课文。四、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字词。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个人体会教后反思一、导入 9月 10 日是我国的教师节, 但是最近据说要改为 9月 28日, 因为这天是孔子的诞辰。孔子, 春秋时期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宣传“仁爱”;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者。二、《论语》的介绍《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著的,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与《孟子》《大学》《中庸》一起被称为“四书”, 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此外,还有“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三、整体感悟 1.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字形的书写。 2. 学生自由朗读,随后齐读。 3. 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 自行翻译课文。对不理解或不了解的字词用红笔圈画出来。最后经小组讨论,并将不理解的部分反馈给老师。四、具体分析第一则: 1. 学而时习之:而,顺接,表示承接关系,可省略。时,这里是按时的意思。习,原指实践练习,这里指温习。之,代词,代学过的知识与技能。 2. 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格式,译为“不也……吗? ”。说,“悦”的古体字。 3.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理解。而,表示转折,译成“但是”。愠:生气、发努。分析: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了要时常去温习它。有朋自远方来:和同伴一起学习能互相商讨,互相促进。学习态度——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乐观、有学习乐趣。处世哲学——人不知而不愠:大度,重视品德的修养。第二则: 1.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泛指多次。省,反省。身,自己,成语:身体力行。 2.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有不忠诚的吗?(反问句,表示加强语气) 3.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有不真诚的吗?(反问句,表示加强语气) 4.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复习吗?(反问句,表示加强语气) 分析: 学习方法——传不习乎:要及时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或技能。处世哲学——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办事要负责任,交往要有诚意。第三则: 1. 从心所欲:欲,想。所,所字结构,所欲,所想的。即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2. 不逾矩:逾,违反。矩,规矩、规范。分析: 1. 孔子自述七十岁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这里“知天命”是对社会、道德、人生等有了一定的体察和认识,能够自然地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了。 2.“从心所欲, 不逾矩”, 其实是指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 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 3. 人的思想境界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过程,这分为三个阶段: 1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 2 )五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 3 )七八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成一体的阶段。人的道德修养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培养的。第四则: 1. 温故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或技能。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