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贝类3.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贝类3.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5/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贝类3.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鉴别题: 杂色鲍与九孔鲍杂色鲍:壳呈卵圆形,表面绿褐色。螺旋部低小,壳顶钝略低于壳面。体螺层大,螺肋细, 由突起组成的肋有 7---9 个开孔。生长线明显常形成宽的褶襞。壳内面珍珠层光泽强,右侧壳肌痕近似圆形。九孔鲍:螺旋部稍高,壳顶凸出高于表面,体螺层扁平,突起肋一般有 5---7 个开孔,很少有9 个开孔。笋锥螺与棒锥螺笋锥螺: 壳高, 呈尖锥状, 螺层约 29层。各层中部隆起。壳顶尖细缝合线深凹。壳面黄灰色或褐色,生长线细,螺肋在螺旋部各层约 6---8 条,体螺层有十余条,肋间有细肋。壳吕近圆形。无脐。厣圆。棒锥螺: 壳高, 呈尖锥状。螺层约 21层, 壳顶尖, 螺旋部高, 体螺层短, 缝合线深。壳表黄褐色或紫褐色,每一螺层下半部稍膨胀,有 5---7 条排列不匀的螺肋,肋间有细肋。壳口卵圆形,内面有沟纹,内唇扭曲。无脐。文蛤与西施舌文蛤: 壳呈三角卵圆形,前、腹缘圆, 后缘稍长, 略尖, 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小月面大, 长楔形。楯面大,占背后缘的全部长度与宽度。韧带短、黑褐色。壳表平滑具表皮,颜色和花纹变化大,一般呈黄褐色,具褐色花纹。生长线细。壳内面白色,铰全部有主齿 3 枚,前侧齿 1---2 枚,前闭壳肌痕长卵圆形,后闭壳肌痕卵圆形。外套窦浅,先端圆。西施舌:壳大而薄,略呈三角形,壳顶位于背缘偏前方。小月面呈心脏形,楯面披针状,外韧带小,壳表被黄褐色表皮,顶部呈淡紫色。生长线细密。壳内面呈淡紫色,铰全部宽,左壳主齿 1 枚两分叉; 右壳主齿 2枚,呈“八”字形,前、后侧齿发达, 左壳单片, 右壳双片。内韧带大,棕黄色。前闭壳肌痕略呈方形,后闭壳肌痕卵圆形,外套窦宽而浅,半圆形。翡翠贻贝与紫贻贝翡翠贻贝:壳呈楔形,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壳表心翠绿色,生长线细密。韧带面窄长, 足丝孔长。壳内面白瓷色,铰合齿左壳 2 枚,右壳 1 枚。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痕大。前足丝收缩肌痕于壳前端背缘;后足丝收缩肌痕位于后端与后闭壳肌痕相连;缩足肌痕与中足丝收缩肌痕联合呈椭圆形,位于韧带下后方。外套痕明显。紫贻贝:壳楔形,顶端尖,腹缘略直,背缘弧形。生长纹细且明显。表面为紫褐色,内面紫黑色或黑色, 。肌痕清晰。有珍珠光泽。菲律宾蛤仔与杂色蛤仔菲律宾蛤仔: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淡灰色,从壳顶到腹面有 2~3 条浅色的色带。杂色蛤仔:贝壳内面肉红色。贝类主要特征: 1 、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 、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 、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 、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 、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5 、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 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 故称“瓣鳃类”。2、身体左右侧扁, 有左右两壳, 又名“双壳类”。3 、头部 3 纲的主要特征: 1 、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2 、有一个螺形的贝壳, 也称“单壳类”或 5 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 贝壳: 贝壳可分为三层,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