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农历有两个七月是闰月,那么什么是闰月呢?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 二月为二十九日) 的年, 或阴历中有闰月( 一年有十三个月) 的年; 闰余( 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日, 阳历的平年只有 365 日, 与回归年比较, 每年相差 5时 48 分 46 秒, 所以每四年积成 1日, 加于 2 月成 29 日, 这一天称为闰日, 这一年称为闰年。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 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 积以置闰, 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 每五年闰两个月, 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闰月、闰年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 500 多年,比古希腊要早 160 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 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 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m× =n ×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 m和 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表示 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 7个闰月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 日为 1 个月的平均值,全年 12 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 日相差约 10 日 21 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 3年闰 1个月, 5年闰 2个月, 19 年闰 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 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 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 两个冬至之间, 如仅有 12 个月则不置闰,若有 13 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 这个月就是闰月, 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 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例如 2001 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