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雨霖铃说课稿.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雨霖铃说课稿.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5/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雨霖铃说课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雨霖铃》说课稿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学霍建 2010 年5月28日《雨霖铃》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等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共选取了四位宋代词人的作品,其中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人物, 而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人物。课文中各选取了他们的两首词分别代表了婉约派、豪放派词风特点以及每位词人的创作纲领和艺术风格。学生通过鉴赏、比较,理解词的内容,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 分析词人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进一步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为以后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雨霖铃》是本单元所选第一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的第二首词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 不得不离京都( 汴京, 今河南开封)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自古以来, 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 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 《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与独到的表现手法: 层次分明, 语意明确, 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依据鉴赏诗词,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要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及表现手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2、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在前三个语文必修模块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一些诗词,初步了解了鉴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但还未完全掌握,对《雨霖铃》中的形象分析会有一定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生活经历单一而短暂,所以对《雨霖铃》中情感的理解也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精心指导学习内容, 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要相信学生, 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内容。(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两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3、背诵诗词。第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第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其文学品味。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这首词。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品味词的意象,体会词人情感。说教法依据“三有六让”原则,主要采用诵读法、分组鉴赏法、讨论探究法和口头练习等方法学习课文。“三有”即“有趣、有情、有理”,“六让”即“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说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本课按一课时进行。课前准备: 《栀子花开》。 《雨霖铃》,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一. 导入课堂: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问:怎样的分别最痛苦? 别的对象:别的时间:别的地点:别的方式:别的原因:别的结果: 问:相比较而言,分别的因素中,你认为哪一个或那几个更重要,更容易造成痛苦?该如何排序? 1、别的对象; 2、别的结果; 3、别的原因; 4、别的方式; 5别的时间、别的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哪一个或哪一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走入背景: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同学们可依据所搜集资料,亦可依据文本。请一位同学来谈。师补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他心爱的歌妓)的惜别之作。表现了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