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2021年论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论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docx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1/2/20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论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内容提要络是当代进步的一个坐标,它给人类带来美妙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络伦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和络技术及其运行的不完善相关,也和络中人性的异化相关;现有络伦理本身的理论根源,也有络运行的外部根源。本文意在揭示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方便为问题的处理和控制提供有价值的思绪。
  摘 要 题专题探讨
  关 键 词络/络伦……
  正 文
  络(Network),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它蕴藏了巨大的潜能,但伴随络技术和络建设的发展,也带来了道德冷漠、人际情感疏远、民隐私受到侵犯、安全受到威胁等络伦理问题。也就是说,大家“应该”怎样使用络;怎样发挥其正面效能而避免其负面作用;怎样使人“合理”、“善意”地使用络技术而不是利用其发生危害,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建立对应的络伦理规范,以避免和制约络技术被盗用和加入恶意,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历史任务;而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无疑有利于认识和把握络伦理问题的实质,并为络伦理问题的处理和控制提供有价值的思绪。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技术内部根源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家愈发广泛地认可:当代技术是当代文明得以建立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文明的未来将被技术控制和决定。络虚拟社会伦理问题的产生一样也离不开支撑虚拟社会繁荣的络技术层面上的根源。
  (一)络技术及络建设“先天不足”
  ,络的建立始于军事需要。
  1957年美国国防部(DoD)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将计算机络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并组建了互联(Internet)的前身:阿帕(ARPANET)。
  在互联建立之前,并没有进行充足的论证,更谈不上对络辅以必须的人文关心,这种缺乏论证的表现是:“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议层往往有意无意把伦理原因视为无关宏旨的原因而略去,由此引发了很多伦理、法律等社会问题。”(注:宋建国:《生命哲学》,《世界科技和发展》(成全部),1999,5:P79~83.)实际上,“技术决不但仅意味着由所谓科学真理决定的正确无误的应用,科技的发展使风险内在于当代技术的组成要素。”(注: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出版社,1987,P30.)自然,这种风险也包含对伦理道德所造成的解构和重构。
  自从1988年莫立斯蠕虫在Internet上蔓延、造成经济损失不少于1000万美元的事件发生以来,络伦理问题伴伴随络技术的发展而日见突出。
  在托夫勒看来,当我们目睹工业文明的机构一个接一个地在无效和***的泥潭中瓦解时,我们已经闻到了这种衰亡着的文明“道德”腐烂的气息,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发明一个新的文明”和道德。
  我们这里不去研究托夫勒对文明发展过程的阶段划分是否正确和合理,也不去论证到底新旧文明之间的冲突强度和表现在什么方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她经过对信息时代众多现象的观察,较敏感地发觉了人类道德问题上的新情况,正确地指出了伴随人类信息交往方法的改变,人类将出现新的,而且也需要新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
  首先,络的快捷、便利和虚拟的特点易于造成大量的不道德、反道德的信息侵犯大家的道德心理,抑制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致使群体道德水平下降。在现实社会中,大家之间的交往面相对狭窄,人和人的关系关键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友和充足放大了的家庭——国家的方法存在和维系着。在熟人圈里,大家最少也要努力做得没有让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之处,丢面子的缺德行为大多干不出来。但一旦进入周围没有熟人的公共社会,那条由熟人的眼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是很轻易瓦解的。
  和这一点相联络的,就是部分“私德”尚可的人,在络的虚拟社会中往往却表现不出应有的公德。相反,“反正没有些人认识我”这种意识,恰恰成为部分人无视公德的最好借口。似乎只要避开了对自己有实质约束力的监督、管理者的眼光,我干什么全部能够。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发觉,对不顾社会公德的人、对违纪犯法的人,最常见、最有效,大多时候也最具威摄力的一招,也就是“以毒攻毒”,即“通知原单位”,或公开曝光。这么这些不道德、反道德的信息极有可能经过电子信息手段得以放大,从而成为现实社会中伦理规范难以调整和整合的社会顽症。
  其次,年轻一代过多地依靠电脑络,书本阅读、亲身实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弱化,使之获取知识的方法变成一个“快餐模式”;商业化运作的络企业立即地抓住了大家的这种文化消费心态,为了留住民,在络内容上追求流行化、花边化甚至庸俗化,络和传媒对络交往的宣传也有很多言过其实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