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人力资源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49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力资源规划.doc

上传人:sanshenglu2 2021/2/20 文件大小: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力资源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2年秋期***教育(专科)
《人力资源规划》期末复****指导
2012年12月修订
第一部份 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对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认识、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考察学生对于管理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试形式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指导适用范围为重庆电大***教育专科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必修课程《人力资源规划》。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采用赵曙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2008年3月第2版)。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人力资源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个角度来要求。主要考核学生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理论、人力资源规划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分析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20%);单项选择题(20%);判断题(10%);简答题(35%);论述题(15%)。
第二部份 期末复****指导
第一章 导论
一、重点名词:
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
二、重点掌握:
1、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战略两者的关系
2、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意义、作用和过程
第二章 人力资源环境分析
一、重点名词:
SWOT 分析法 竞争环境五因素分析法
二、重点掌握:
1、人力资源环境分析的意义、内容和步骤;
2、SWOT分析法。
3、波特的竞争环境五因素分析法。
4、外部微观环境分析
三、一般掌握:
1、人力资源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2、PEST宏观环境分析法。
3、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分析与处理。
4、环境分析的原则。
5、企业战略、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6、企业文化、非正式组织。
第三章 人力资源战略
一、重点名词;
适应性 柔性
二、重点掌握:
1、人力资源战略形成的影响因素。
2、人力资源战略的两种形成模式
3、一般掌握:
4、环境变化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影响
5、人力资源战略的构成。
第四章 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
一、重点名词:
人力资源战略模型 成本领先战略 差异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
二、重点掌握:
1、两种人力资源战略模型:建立在雇主——员工交换关系基础上的战略模型、建立在雇主监督、控制员工绩效基础上的战略模型;掌握人力资源战略综合模型。
2、与波特的竞争战略相协调的三种人力资源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掌握与迈尔斯和斯诺的企业战略相协调的人力资源战略。
3、人力资源战略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一般掌握:
1、通过人力资源战略获得的持续竞争优势。
第五章 人力资源规划
一、重点名词:
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二、重点掌握:
1、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问题和种类。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过程。
3、人力资源规划对环境层面、组织层面、人力资源部门层面、人力资源数量层面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层面的影响。
一般掌握:
1、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含义、要求、建立及用途。
2、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两种劳动力市场类型。
3、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应考虑的因素和阶段。
4、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用途
第六章 人力资源存量分析
一、重点名词:
人力资源的数量 人力资源的质量 人力资源结构 冗员 人力资源的素质
二、重点掌握:
1、企业外部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分析。
2、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因素。
三、一般掌握:
1、内部人力资源数量、类型、年龄结构分析;工作流分析、岗位配置分析、素质分析和冗员分析。
第七章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一、重点名词:
人力资源需求 工作分析 德尔菲法
二、重点掌握:
1、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宏观和微观因素。
2、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需求的整合。
3、工作分析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作用。
三、一般掌握:
1、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需求的关系。
2、德尔菲法、驱动因素预测法。
3、零基预测法、自上而下预测法、回归分析法、比率分析法。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一、重点名词: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企业战略、内部劳动力市场 外部劳动力市场
二、重点掌握:
1、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分析。
2、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的影响因素。
3、内部与外部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