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浒传》
——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一、作品简评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白话为主体的长篇小说,相比较《三国演义》而言,更
加口语化,也更容易为一般读者接受。因为《水浒传》的空前成功,也带动了明清白话小说
的进一步繁荣。
除了开创长篇小说白话为主体的先河之外,
《水浒传》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首先
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能刻画出内容更加复杂的性格,人物性格因环境而形成,同时
随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人物形象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
同时又能够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
壤之中。第二个方面就是在情节的设置上,
《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
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 第三个方面是在语言的运用上,
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
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第四,在艺术结构方面,与内容相适应,前七
十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独具特色。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梁山好汉”,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的。他不仅歌
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 正义行动, 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
很多出身下
层的好汉,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他们的反
抗性也最强,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
对他们毫无约束,像李逵竟然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他
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 赴汤蹈火, 在所不辞。从字里行间, 能够看得出来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
的强盗、 朝廷的叛逆, 一些所谓 “不赦” 的罪人, 把这些造反的逆反分子写得如此光辉动人,
可敬可爱, 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
与此相反, 作者对于所谓 “站在上层” 的人物,
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 和诸位梁山好汉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 恨
什么人。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这句话说明了施耐庵
的思想倾向和 《水浒传》 的深刻社会意义。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中国的农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
但用文学形象来歌颂农民战争,
并且真实而生动地
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只有《水浒传》。
二、名著梗概
《水浒传》 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
前半部写各路英雄纷纷上粱山大聚义、
打官军、 受招安。
后半部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结局。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粱山泊聚义的故事。
九纹龙史进结识了少华山头领神机军师朱武等三人,被官府鹰犬告发,当地官府派兵捕捉。
出于无奈, 史进焚毁了自己的庄园,
投奔外乡, 得遇一个下级军官鲁达。
两人共在酒楼饮酒,
听得有卖唱女子啼哭之声, 问知父女系受当地恶霸镇关西郑屠的欺凌。
鲁达仗义赠银, 发送
父女回乡, 并主动找上门去,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事后弃职逃亡, 巧遇已有安身之所的卖唱
女之父,将鲁达接回家中藏匿。以后鲁达辗转去五台山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