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平流沉淀池.doc

格式:doc   大小:14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平流沉淀池.doc

上传人:龙的传人 2021/2/21 文件大小:1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平流沉淀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平流式沉淀池
基本概述
平流式沉淀池就是沉淀池的一种类型,水沿水平方向流动的沉淀池。
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口与出口分设在池长的两端。池的长宽比不小于4,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池子的前部的污泥设计。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它部位池底有坡度,倾向贮泥斗。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好,使用较广泛,但占地面积大。常用于处理水量大于15000立方米/天的污水处理厂。
平流式沉淀池由进、出水口、水流部分与污泥斗三个部分组成。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出口分别设在池子的两端,进口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出口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堰前设浮渣槽与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水流部分就是池的主体,池宽与池深要保证水流沿池的过水断面布水均匀,依设计流速缓慢而稳定地流过。污泥斗用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平流式沉淀池具有对冲击负荷与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施工简单,造价低的优点;但操作工作量大,采用机械排泥时,机件设备与驱动件均浸于水中,易生锈,易腐蚀的缺点;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及地质较差的地区;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构造:平流式沉淀池有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污泥区与缓冲区五部分组成。
1、进水区
进水区的作用就是使水流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断面上,尽可能减少扰动。平流式沉淀池的配水可采用进水挡板或进水穿孔强等;入口流速小于25mm/s。
为了保证不冲刷已有的底部沉淀物,水的流入点应高于出污泥层面0、5m以上。
水流入沉淀池后应尽快消能,防止在池内形成短流或股流,设置整流装置。
2、沉淀区
沉淀区的高度(有效水深H)与其前后有关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布置有关,一般约3-4m。
沉淀区的长、宽、深之间相互关联,应综合考虑,还应核算表面负荷。一般,L/B≥4,L/H≥10,每格宽度3-8m,不宜大于15m。
3、出水区
沉淀后出水应尽量在出水区均匀流出。沉淀池常见出水口布置形式:
出流堰就是沉淀效果好坏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控制池内水面的高程,而且对池内水流的均匀分布影响极大。一般采用三角堰:
应防止池内水流产生偏流现象。尽可能减少单位堰长的过流量,因此堰的施工必须精心,尽量做的水平。
4、污泥区(积泥区与排泥区)
污泥区的目的就是:贮存、浓缩污泥与排泥
沉淀池排泥方式有斗形底排泥、穿孔管排泥及机械排泥。目前基本都采用机械排泥,不需留存泥区,池底水平,略带坡度以便放空。
刮泥:设置刮泥机(车),池底设计坡度0、01-0、02;
污泥泵排泥;
静水压力排泥(静水压力1、5-2、0m水头,排泥管径不小于200mm);
如设有多个泥斗时,则无需刮泥装置,每个泥斗设独立的排泥管及排泥阀。
5、缓冲区
污泥区与清水区之间应有一个缓冲区,其深度可取0、3-0、5m,以减轻水流对存泥的搅动,也为存泥留有余地。
影响平流沉淀池的影响因素:实际水流情况
理想沉淀池中,水流稳定,流速均匀分布:t=Q/V
实际中,停留时间偏离理想情况,有的停留时间长,有的停留时间短,这种情况称为短流,就是由于沉淀池内的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