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柴静《看见》读后感:看见多个“看见”
柴静《看见》读后感:看见多个“看见”
没有看过“看见”这个节目,先看了《看见》这本书。我这一直固执地认为文字是最好的情感宣泄,没有动作、语言、神态,却如同杜甫的家书,一字抵万金,字字有我,有世界。柴静的这本《看见》亦是如此,正如她序言中所写:“你想怎样报道一个国家,就要怎样报道自己。”
第三章“双城的创伤”
被选进书里的是事件无一例外全部是轰动全国的“大事”,很多人在节目标结尾全部认为“哦,原来如此。”但真的是如此么?可能是节目所得出的结论,还可能是书中再提的“秘密”,更可能是无人知晓。
甘肃双城一案,众说纷纭
尽管相关部门闻讯后快速做出处理:武威市双城镇学生接连服毒自杀和靖远县靖安中学老师打人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全部受到了对应的处分,但大家仍心有戚戚焉。为何总等事情发生后才幡然惊醒,亡羊补牢呢?
——引自《西部商报》
在双城镇中小学发生这么的连续自杀事件绝不是偶然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双城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也反应了培养中小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情感纠葛,还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入手,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才能有效遏制类似事件的重演。
——教育教授看法
一个人到底有没有选择死的权利?其实这是个一直在争论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结论。
在法律的范围内,各国也不一样,除了少数国家将自杀要求是一个犯罪行为,多数国家并没有这么的要求。法律的考虑可能是:自杀关键是对自己生命的处分,并不包括对她人的伤害。但没有疑问的是,在道德的范围内,自杀行为全部是社会不提倡的。
多数时候的自杀其实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对生者的影响是猛烈而持久的,有时是难以填补的。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些孩子是因为对自杀者的崇敬和模拟,走向自杀之路的;自杀者有时也是自私的,其自私就在于无视这种对生者甚至是亲人的伤害。
在发生自杀事件以后,还有一个不得不去面正确问题,那就是怎样去抚平生者为此遭受的创伤,不要再为死者的死对她们进行太多道德上的苛责,应该提供她们部分专业性的帮助如心理咨询等。对生者的抚慰可能是一个和预防自杀含有一样主要意义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段冬梅
双城镇绝大多数小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自杀事件并没表现出多少惋惜,她们对“死亡”的概念还没有认识,“死亡”在她们眼中就是心情不好时把农药喝下去不想后果。我也不知道什么叫“死亡”,我想死了就是睡着再也醒不来了。
其实谁也不想死,但在学校,那么多的功课全部得学好;在家里,父母全部期望我们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再不受苦。可她们想过没有,就算考上了,昂贵的学费她们负担得起吗?因此,对于身边同学的自杀事件我感觉无所谓。
——双城镇学生声音
柴静在节目里曾做了一个为孩子擦眼泪的动作,她在书中提到这个争议性很大镜头——“演出性主持”。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喜爱这个镜头。评价记者的专业性,冷静是其中很大一个参考值。置之度外以求旁观者清,这确实是一个最真实还原事实的做法,但记者是人,观众是人,新闻亦是人,“有些人就有江湖”这句常常在武侠小说里提到的话,一样适合用于新闻。你专心告诉我,我专心去感受,最大的迷是我们的内心。
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