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分析我国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回顾
我国50年代民族地区的社会民主改革。
第七章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变革问题
第一节少数民族解放前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第二节党和政府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
革的理论根据和方针政策
第三节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历史过程
第七章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变革问题
一、经济文化类型
1、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
安岭的森林地区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交
汇处,其中包括了讲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诸
语言的赫哲族、鄂伦春和部分鄂温克族。
(1)山林狩猎型
(2)河谷渔捞型
2、畜牧经济文化类型: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
西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南到横段山脉中断(云南省
中甸县)的关大地区内。属于这个类型组的有蒙古、
哈萨克、裕固、塔吉克、藏和部分鄂温克族和达斡
尔族。
(1)苔原畜牧类型
(2)戈壁草原游牧型
(3)盆地草原游牧型
(4)高山草场畜牧型
第一节少数民族解放前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3、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从帕米尔高原东
坡到台湾,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辽阔地域里。
1山林刀耕火种型
2山地耕牧型
3山地耕猎型
4丘陵稻作型
5绿洲耕牧型
6平原集约农耕型
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1、原始公社制末期:
(1)血缘共同公有制
(2)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
形态—农村公社
(3)剥削和奴役关系产生的形
式——家长奴隶制
2、奴隶制度:大小凉山的彝族,约有130
万人
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特点:
(1)闭塞的自然经济和落后的生产力;
(2)凉山彝族奴隶制的阶级关系,通过特
有的森严的等级关系表现出来;
(3)特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以黑彝父系
为纽带的家支制度
(4)在凉山彝族奴隶制的发展过程中,始
终贯穿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
3、封建领主制:约有400万人口的地区。
(1)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
(2)西藏农奴制
4、封建地主经济制:30多个民族,
约有3000万人口。
1、原始民主型:
(1)基诺族的长老制;
(2)瑶族的瑶老制和石牌制;
(3)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等的“款”
2、血缘纽带型:
(1)黎族的合亩制
(2)景颇族的山官制
(3)凉山彝族家支制度
3、中央委任型:
(1)政教合一制度
(2)盟旗制度
(3)土司制度
三、解放前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
会改革的理论依据
二、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
改革的可能性
三、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