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讲解.pdf

格式:pdf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讲解.pdf

上传人:今晚不太方便 2016/5/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讲解.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十一卷第六期地球学报 Vol . 31 二○一○年十二月: 769-780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Dec. 2010: 769-780 www. 本文由中石化海相前瞻性研究专项“大巴山前陆构造演化与油气远景研究”( 编号: YPH08023) 、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专项( 编号: SINOPROBE-08-01) 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项目“川东北构造体系联合复合及其对区域油气控制的研究”( 编号: DZLXJK200715) 联合资助。获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9 年度十大科技进展第二名。收稿日期: 2010-07-02; 改回日期: 2010-08-20 。责任编辑: 魏乐军。第一作者简介: 董树文, 男。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构造地质与碰撞造山带研究, 近年来重点探讨东亚构造动力学演化和燕山运动动力学问题。通讯地址: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 26 号。电话: 010-68999606 。E-mail: ******@cags. 。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董树文 1) , 施炜 2) , 张岳桥 2) , 胡健民 2) , 张忠义 3) , 李建华 2) , 武红岭 2), 田蜜 2) , 陈虹 2) , 武国利 2) , 李海龙 2)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北京 100037;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 3)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 北京 100012 摘要: 位于中上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巴山造山带, 平面上表现为一大尺度向南西显著突出的弧形带, 无论在变形样式和形成时间上都明显与秦岭造山带不同。在大巴山构造格架划分和野外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 通过构造解析, 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 重建了大巴山晚中生代独特的构造应力场, 指出大巴山属陆内造山, 形成于 J 2 末, 并持续到 K 1末期。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以城口-房县断裂为界, 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与其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征显著不同。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主要表现为 NE-SW 向构造挤压, 而在大巴山弧形前陆带从西向东, 由近 E-W 向挤压, 转变为 NE-SW 向挤压, 最后转变为近 S-N 向挤压, 构成一向其外缘扩散的放射状构造应力场。总体上, 大巴山造山带由推覆体向前陆, 构造挤压作用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扩散。这期构造挤压作用控制了大巴山造山带陆内变形, 导致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的显著缩短, 同时受到其东西两侧基底隆起——神农架-黄陵地块与汉南地块的强烈阻挡, 造就了现今的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其动力学背景可归因于晚中生代东亚板块多向汇聚。大巴山晚中生代陆内造山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对探讨秦岭造山带动力学特征具有科学意义, 为研究川东北油气运聚规律提供了构造地质学依据。关键词: 大巴山造山带; 晚中生代; 构造应力场; 弧形构造; 陆内造山; 多向汇聚中图分类号: P548; P5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6-3021(2010)06-769-12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Dabashan Orogen Resulting from Late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Orogeny DONG Shu-wen 1), SHI Wei 2), ZHANG Yue-qiao 2), HU Jian-min 2) , ZHANG Zhong-yi 3), LI Jian-hua 2), WU Hong-ling 2), TIAN Mi 2) , CHEN Hong 2), WU Guo-li 2) , LI Hai-long 2) 1)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37; 2)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 Chinese A 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3)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for Mineral Resources , Beijing 100012 Abstract: The Dabashan orogen, situ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middle-upper Yang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