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这一年我辛劳了冬至丨这一年,辛劳了
丨冬至·特辑丨
宜
早点回家
熬夜加班
忌
▼
每十二个月最终30天开始的时候,父亲总会问我,什么时候有空去给奶奶扫墓,这才往往惊觉冬至将至。
这个节气在中国人心里,已然沉甸甸如岁月的压仓石。谁能料到三千年前,它不过也是大地一个淡薄的影子。
▼
1
冬至大如年
三千年前的大家,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同时确立,正午时分土圭影子最长的那天为冬至。
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看成岁首一直不变。
*注:洛邑,是周代国全部洛阳的古称,今河南洛阳“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
也就是说,大家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贺新的一年的到来。
直到汉武帝采取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由此,冬至由“年”变为了“节”,却仍然不曾影响它的地位。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在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可知冬至祭奠不论在官在民,由来已久。清代《清嘉录》中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现在的冬至早已不可和新年同日而语,甚至比不上阳历元旦。
和年关团聚安定的祥和不一样,这个来去急忙的节气,总是笼在一个肃然的气氛下,初来乍到的寒潮给不期而遇的大家一个冷酷注目,又好像在催促着什么。
2
冬至,抓紧一切
真的要走了吗,北风已经开始咆哮,响彻了季节尽头。
全部全部要抓紧,抓紧严寒,抓紧落雪,抓紧完成手头一切,然后抓紧上路。
路的尽头是不是家乡,已经不再主要,最少我知道,那是雪的国度。
有亲手贴上的春联,每晚点亮的灯笼,有大雪满院也盖不住的爆竹声,桌上饺子的热度熨帖着我严寒疲惫的心。
那是土的高原,有秋天打下的红枣,飘在山头的歌谣,有天天回家迎接我的大狗,途经门前的冰凌带来无数有关冬天的小说。
那是水的故乡,有乌篷船过的欸乃*,黄酒入喉的甘甜,有奶奶曾经牵我走过的小桥,桥头挂着的腊肠风干了一整年的滋味。
*注:欸乃(ǎi nǎi),象声词,摇橹声。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3
美味的力量,充满烟火气的人间
说到吃食,在旧岁里也算冬至一大可期之处吧。
冬季严寒,我们总期待食物给予的力量,冬令进补也符合季节“藏”的特征,能够为身体储存足够的营养。故进补偏于温热、补养阳气以抵抗寒邪。
全部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常吃的部分饮食就有很好的补阳防寒作用。羊肉自然无须说,至于馄饨、汤圆或饺子,各地有各地的文化和传说。
在北方的冬至,不管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有谚语:“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相传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东汉时期,张仲景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彼时正是冬季,她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全部冻烂了。便让其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