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处置僵尸企业的探讨
摘要: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的重点工作。在宏观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全社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成功有效处置僵尸企业已成为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处置僵尸企业的经验,对我国僵尸企业认定和处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有效处置僵尸企业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僵尸企业演化;僵尸企业处置案例;产能过剩化解;企业破产;不良资产处置;差异化信贷政策。
一、僵尸企业定义特征
(PeterCoy)最早提出“僵尸企业”概念。僵尸企业指无法恢复生气,但通过获得政府救助或银行支持而勉强维持存活的高负债率企业。其显着特征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占用了包括资金、土地等一系列经济资源,却不产生经济效益,还降低了资源的平均利用效率。其存在不但使所处行业生产效率低下,还严重阻碍了经济周期正常的产业转型进程。这些企业虽然形式上仍然存在,但几乎没有发展的生命力或活力,是一种无效企业。处置僵尸企业贯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是去产能的核心内容,将直接完成去产能、去库存目标;同时在行业范围内去杠杆,调整全国或区域产业结构,补短板;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也是僵尸企业处置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行业恢复发展。
僵尸企业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吸血性。僵尸企业的维持高度依赖政府或银行的资金,不但占用了大量的财政和信贷资源,而且对僵尸企业的资源投入均是重复和无效的。二是失效性。僵尸企业已失去作为正常微观主体的经济功能,虽形式上依然存在,但没有任何生产效率,在经营上已无法存续。三是长期性。僵尸企业的爆发绝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的,通常企业在停产、半停产之前,已经持续经营困难很长时期,经历连年亏损,资产持续缩水,部分企业出现资不抵债情况。四是迷惑性。由于僵尸企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部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生产力,给人以继续维持的假象。五是破坏性。僵尸企业没有随着相关市场萎缩或产业结构调整而出清,造成落后产能长期维持,阻碍了财政、信贷资源向有活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配置,严重影响市场有效出清,导致量价背离,市场失灵。
二、僵尸企业的演变过程与成因
(一)僵尸企业的演变过程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大体要经历发展、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如果一个企业由发展到衰退期后,或应关闭注销,退出市场;或应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或应转型升级,挖掘新的增长点。但部分企业在陷入困境、资不抵债后,由于受到政府或银行的支持而免于倒闭,使困难企业长期处于衰退期无法处置,最终演变为僵尸企业。从演化历程看,企业僵尸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当正常企业面临生存困难时,一般会遵循企业生命周期演变,经过努力恢复正常或直接关闭注销。但若困难企业可以获得政府或银行的外部输血,则在形式上继续存在,虽然没有破产倒闭,但丧失了主动造血功能。按僵尸企业演化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隐患期。该时期企业处于正常生产经营中,且经济处于上行周期,外部行业环境好,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利润水平较高,但同时企业内部也存在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股权结构不明晰,公司治理结构混乱等隐患。二是暴露期。企业外部环境开始恶化,经济出现下行,内部技术落后、成本过高、管理混乱等劣势开始集中暴露,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资产负债率上升,流动资金趋于紧张,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三是趋于僵尸化期。内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企业流动资金逐渐消耗,对外债务纠纷增多,或是银行抽贷导致资金链断裂,或是遭遇诉讼账户被查封或被强制执行,都会造成企业流动性枯竭,难以维持生产经营。没有外部资金支持,企业很快陷入停工待产以及欠薪、欠税、欠息、欠费的情况,内外部矛盾激化。四是完全僵尸化期。在上述时期过后,企业最终
完全僵尸化,如资产负债率高,销售收入大幅萎缩,生产设备报废,企业停工停产,完全依赖政府和银行输血。
(二)企业僵尸化的成因分析
僵尸企业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由于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自身经营不善以及决策失误等导致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二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经济减速,使企业经营困难,逐步丧失自救能力。三是缘于地方政府和银行违背理性和市场经济规律赋予企业的宽松经营环境,而未加以适当约束。
。一是经济不断下行、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市场需求萎缩、资源配置失效是僵尸企业产生的大背景。由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不符合行业发展、区域布局、产品需求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