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从银企关系看内控治理.doc

格式:doc   大小:6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银企关系看内控治理.doc

上传人:小雄 2021/2/28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银企关系看内控治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银企关系看内控治理
企业远远没有最大限度地通过内部控制监督过程来整合内部控制和 公司治理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将伴随银行商业化进程体现出不同的含义。
我国商业银行由政府型到企业型转变,其商业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由于 国家对金融业长期的过度管制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尚 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管理是银行商业化进程和企业长期发展 的前提,建立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不但能保证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对企业的内 部控制和治理结构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财政附庸到商业化
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据了中国 全部金融资产的80%以上。中国银行业近十年来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商业化,国家 在宏观上为银行商业化经营创造市场环境,包括法制建设、业务范围划分、金融 市场建立,以及部分允许使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等;在银行业层面,商业银行为 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进行的变革,包括增加业务品种和服务对象,引入新的电子 技术手段、尝试进行市场营销、引入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以及与之对应的组 织变革。中国的银行业从中国人民银行独家经营,股份制银行的建立到今天由中 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共同组成的银行体系,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已基 本摆脱了作为国家财政附庸的地位。理论上讲中国商业银行的运行和决策有了一 定的独立性,其市场表现也更加商业化。
观察银行商业化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国有银行改革的路线:在保证国有金 融产权的前提下,一方面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一方面通过财政注资来提高国 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用真实的注资代替国家信誉担保,来维持和明晰国有金融 产权,使国有银行在各方面达到国际标准,将国有银行“塑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商 业银行,按照商业化规则运作,最终实现国家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家对金融业的长期过度管制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 了银行服务产品的缺乏,以及由此引起的银行业盈利手段、竞争手段有限,中国 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首先表现为中国经济仍是政府主导的 经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仍然过深、过细,商业银行在进行决策时不可能完 全摆脱政府的影响。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用市场来配置资源,它所隐含的意 义是市场配置资源是高效的,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低效率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政 府的目标往往也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相背离。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政 府筹措资金的工具,中国银行业整体上获取利润的驱动力缺乏;资产管理及组织 机构远远不适应商业化经营的需要,国有的金融产权使得国有银行经常产生谋求 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冲动,而这种冲动又是一种缺乏风险约束的单方面趋 利行为,最后形成了大量的投机性不良资产。当然随着商业银行的上市,信息更 加公开将改变商业银行的偏好和行为方式,投机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有了广泛共识,经济的平稳增长需要 国有金融的强力支持,政策性不良资产将是渐进式改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我们 有理由认为,迄今为止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体制外产出 (非国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体制内产出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从而在整体上 呈现出GD P的快速增长。然而体制内产出的增长是离不开国有金融体系支持 的,否则体制内产出将必然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