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狂人日记》教学目标 ,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 ,揣摩体味小说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语句。一、导入新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作为五四悍将的鲁迅先生以小说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它就是中》。让我们切换视角,看看当时的社会在“狂人”的眼中是怎样的景象。《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 1918 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 4卷第 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者在这篇小说发表时, 第一次采用了“鲁迅”的笔名。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度失望而沉默。正当鲁迅埋头在中国古文化中“钩沉”的时候,正当鲁迅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痛苦、焦虑的时候, 《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鲁迅走出沉默,将已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与《新青年》同仁一起,站在了文学革命的最前沿,向整个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以“处女作”成名的作家为数不少,但在 37 岁时才发表处女作,而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成为大文豪的作家却为数不多。鲁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革命的机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学革命,也就没有鲁迅。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提示: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 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三、基本内容。提示: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⑴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里轨道。⑵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 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⑶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四、合作探究 1.“狂人”的“狂”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 ⑴“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⑵“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⑶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所做的历史概括。作品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2、“狂人”难道仅是一个病人吗? ⑷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⑸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⑹“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⑺“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