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温病复习重点.doc

格式:doc   大小:19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温病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幻影 2021/3/1 文件大小:19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温病复习重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阶段及时间
战国至晋唐时期(公元前475—959)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成长阶段
注意到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病变部位—认为其内不在脏腑,外不在体表经络,即半表半里,膜原就是也
治疗—以驱邪为第一要义
(四)近现代研究与发展
王安道温病不能混称伤寒
吴又可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四大名家
叶天士编著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热论》,成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创卫气营血说
吴瑭《温病条辨》倡三焦辨证理论
薛雪《湿热病篇》立湿热专论,丰富温病理论
王士雄《温热经纬》系统总结温病证治理论
温病:就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病的特点
1、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温邪
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致病因素的有特异性
外邪(从外侵袭人体)---温邪、戾气、从外感受(非内伤)
有特定的侵犯部位;温热性质,易耗阴津 温热性质(非伤寒)
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
:有一定的发展趋向与过程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
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发病、传变:“急”、“猛”、“快”、“多”
易化燥伤阴,吴鞠通:“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
每种温病的致病特点
温邪。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伏寒化温病邪 疠气病邪 时毒病邪
1、温热性质显著,致病后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2、从外侵袭人体,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
3、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故又称时令温邪;
4、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及转化,如热灼成燥,热蒸湿动,寒郁化热等;
5、不同的温邪入侵部位有别,如风热病邪侵犯肺经,暑热病邪侵犯胃经,湿热病邪多脾经等。
风热病邪就是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温邪。由风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就是风温、冬温。
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一)先犯上焦肺卫
(二)易化燥伤阴
(三)变化迅速,易逆传心包
(四)易出疹
(五)易动风
二、暑热病邪暑热病邪就是指产生于夏季,由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具有暑热性质的致病因素。感受暑热病邪所致的温病称之为暑温。
暑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如下:
(一)多先犯阳明气分,不见卫分证
(二)易耗气伤津
(三)易兼夹湿邪、寒邪
(四)易闭窍动风
三、湿热病邪 具有湿与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病为湿温。
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如下:
(一)发病的隐袭性
(二)症状矛盾性
(三)病程的缠绵性
(四)病情的粘腻性
(五)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六)病机的下行性
(七)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四、燥热病邪就是指形成于秋天干燥季节,具有燥热性质的致病因素。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温病称之为秋燥。
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如下:
(一)病位以肺为主
(二)易伤津液
(三)病变轻,易愈,预后好
五、伏寒化温病邪
《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这种“伏寒化温”而形成的病邪,也可视为在春季致病的一种温邪,因其不兼具风、暑、湿、燥等病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