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MF005603 生活小区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662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MF005603 生活小区规划.doc

上传人:ogthpsa 2021/3/3 文件大小:6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MF005603 生活小区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MF
生活小区规划指导书

目录
课程说明 1
课程介绍 1
课程目标 1
相关资料 1
第1章 概述 2
生活小区的无线环境特点 2
生活小区覆盖目前存在的问题 2
第2章 生活小区覆盖解决方案 4
宏蜂窝和微蜂窝方案比较 4
两者差别 4
宏蜂窝方案 4
微蜂窝方案 5
如何采用微蜂窝解决覆盖问题 6
微蜂窝点覆盖 6
微蜂窝连续覆盖 6
结论 7
第3章 系统设计 8
站址选择 8
天线选择 8
增益 9
水平、垂直波束宽度 9
极化方式 9
天线视觉效果 9
其它考虑 9
推荐天线 9
BTS选择 13
覆盖估计 14
容量规划 16
频率规划 16
小区参数考虑 17
位置更新参数 17
小区重选参数 17
利用HCS结构 18
切换参数 18
信号强度 18
功率控制和DTX 18
课程说明
课程介绍
本课程介绍了生活小区的覆盖规划,从生活小区环境特点、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介绍了天线选择、有关参数设计等内容。
课程目标
完成本课程的学****后,您应该能够:
掌握生活小区的特点,不同覆盖策略
掌握生活小区站址选择、天线选型、小区参数设计等内容
相关资料
概述
生活小区(即居民住宅小区)覆盖是华为公司为针对当前运营商正在实施的方兴未艾的边际网战略所提出的新概念,其实质是特殊场合的点或面的覆盖。当前生活小区一般室外可以覆盖或勉强可以覆盖,但室内尤其是1、2层室内覆盖较差。用户投诉也多数来自这些室内用户。生活小区覆盖方案不但可以减小这些投诉,还能为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收入。
生活小区的无线环境特点
生活小区的特点是建筑物排列比较规则,按楼层高度可以分为:
高层住宅区:10层(30米)以上;
普通住宅区:4~10层(12~30米);
别墅区和低矮住宅区:4层(12米)以下。
按建筑密度可分为:
高密度住宅区:楼间距10米以内;
中等密度住宅区:楼间距10~20米;
低密度住宅区:楼间距 20米以上。
按建筑材料分:
混凝土框架结构;
砖混结构;
新型空心砖墙壁。
另外受气候影响,各地建筑物墙壁的厚度差别较大。总的来说,南方地区墙壁较薄,一般小于40cm;而北方墙壁较厚,一般大于50cm。
在高档住宅小区通常有地下停车场,这部分目前基本无覆盖。
本文我们主要研究中低密度的高层住宅区和普通住宅区的覆盖解决方案。对于高密度住宅区覆盖方案(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不予讨论,对于别墅区和低矮住宅区的覆盖采用常规宏蜂窝覆盖就可以解决,在此也不予讨论。
生活小区覆盖目前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覆盖电平的大小受小区内建筑物的密度、高度,以及墙壁厚度、材料等因素影响很大。
由于受多径影响,周围基站提供生活小区内的覆盖通常存在一些盲点/区,尤其是室内1、2层。3、4层以上的室内覆盖通常能够满足通话要求。但对于高层室内往往由于来自周围多个小区的信号都很强反而产生干扰等问题。另外,周围宏蜂窝小区的富余容量有限,对于较大的住宅区难以满足其容量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对电磁辐射也越来越关注。要在住宅区内找到合适的站址十分困难,居民对安装在小区内的天线也十分敏感。
生活小区覆盖解决方案
为了改善生活小区建筑物之间和建筑物之内的覆盖,通常可以考虑两种覆盖解决方案:
采用宏蜂窝
采用微蜂窝
下面分别对这两种方案进行分析。
宏蜂窝和微蜂窝方案比较
两者差别
宏蜂窝和微蜂窝之间的差别主要为:
天线高度
微蜂窝用于室外时,天线高度一般为十几米或更低。其原则是利用现有建筑物的阻挡,减低同频复用距离。因此其天线高度都低于周围建筑物高度。
输出功率
专门设计的微蜂窝产品的最大输出功率一般为几瓦,我公司的BTS22C为4W,BTS3001C 为8W。宏蜂窝的最大输出功率一般在20W以上。
顾名思义,微蜂窝的覆盖区域通常较小,一般覆盖半径不超过200m(一般按站间距200m进行规划设计)(这里引用的是其它厂商的数据,我司尚未实际开通类似网络,有待积累经验数据)。
微蜂窝可以在宏蜂窝层不能充分覆盖的区域提供点覆盖,尤其在室内。或者在拥挤的宏蜂窝服务区使用微蜂窝以提高容量。
在初期,通常局方会采用上述的不连续覆盖方式,它可以很好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