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长芦海丰场盐业考长芦海丰场盐业考摘要:沧州、黄骅一带自古就是重要产盐区,后在沧州置长芦县, 并设置长芦盐运司, 而位于今黄骅境内的海丰场就是当时长芦盐区较大的一个。本文通过对长芦海丰场的考证, 进一步揭示海丰场兴衰变化过程和黄骅盐业的历史久远。关键词:长芦;海丰场;盐业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9864 ( 2013 ) 02-0042-05 引言长芦盐区地处今河北省东部渤海湾沿岸,北起秦皇岛山海关,南到长芦黄骅盐场。沧州、黄骅盐业生产历史悠久, 是长芦盐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区。沧州又称长芦, 沿海一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盐产区之一。自五代以始, 即于此地设置盐运司,“故直隶之盐以长芦名”。清代前期, 长芦运司芦盐行销直隶、河南两省。有清一代, 长芦是仅次于两淮的大产盐区。而其中的长芦海丰场( 今黄骅市羊二庄) 亦是这一区域规模较大的盐场,其发展、建制、演变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一、黄骅制盐概况早在西周时期, 沧州、黄骅一带的渤海沿岸即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海盐产区。黄骅境域, 东临渤海, 土地盐碱,“向以谷麦渔盐并重”。因地处燕齐两国之间, 又以产盐著称,故《读史方舆纪要》称其“控水陆之冲, 缩海王之利……燕赵鱼盐由此给焉, 太公赐履, 北至无棣, 桓公用之, 遂以兴城。”由此可见, 沧州、黄骅盐利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燕齐两国兴邦称场的重要经济基础。秦统一, 以渤海西北属上谷郡, 置柳县于渤海西岸( 县治今黄骅市境内羊二庄镇东南 5 公里处) ,将“山海之利尽开放”,民间煮盐迅速发展,因此,秦有“上谷之饶”,至西汉已成规模。西汉元封元年(前 110 ) ,朝廷在全国规划产盐场区,在渤海郡章武县( 县治今黄骅市旧县村) 设置盐官, 签发亭户( 灶户)“并”官拨濒海地土给灶户以为恒产谓之灶地用以樵采柴草立灶煮盐。当是一家一灶或几家合灶分散煮盐, 制盐业为官营, 所有生产资料――灶地、草荡、牢盆(煮盐用铁锅)均为官有划归灶户使用,制盐多少, 按灶定额, 产盐全部交官, 超产不留, 按交盐多少由官府发给灶户工本费。由于官营盐业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 章武、柳县“盐场林立”, 流经柳县的柳河成为官盐西运冀州等地的主要通道, 柳县也因此成为“市舶要冲”与“河海交错之大埠”。东汉继设盐官于章武, 历经魏晋,章武的食盐生产一直在国家盐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因盐产丰饶, 章武县境内的一座孤山亦被称为盐山。南北朝时期( 420-589 )“渤海郡高城县( 县治今盐山故城赵村) 东北百里, 地尽漂榆( 今海丰镇) 东临巨海, 民咸煮盐为业”。后赵石勒占领河北( 319 )后,即于柳县建角飞城(今黄骅市海丰镇)派王述煮盐于此并治理盐务; 其从子石虎以该城濒临漂愉津, 更其名为漂愉城。北魏天平元年( 534 )静帝“自迁邺(今临章县东南)后, 于沧、瀛、幽、青四州之境, 傍海煮盐。沧州置灶一千四百八十四”, 后制盐业历代相沿。元、明时期是沧州盐业发展的高峰期。元承辽金后, 盐业大发展, 开始大规模设场煮盐。自宋绍定二年( 1299 )至元至元二十四年( 1287 ), 长芦盐区先后置场 22场, 其中场署所在地今黄骅境内 8场。海丰场场署所在地今黄骅市羊二庄;利国场场署在今黄骅市黄骅镇; 利民场场署在今黄骅市毕孟村; 阜民场场署在今黄骅市常郭村; 严镇场场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