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脑病科专科技术操作规程.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脑病科专科技术操作规程.doc

上传人:sssmppp 2021/3/4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脑病科专科技术操作规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来宾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专科技术及操作规程
(2014 年)
目录
一、 拔罐疗法 2
二、 艾灸疗法 5
三、 穴位贴敷 6
四、 耳穴压豆疗法 9
五、 毫针刺法 11
六、 电针疗法 14
七、 中药熏洗 15
八、 烫熨疗法 17
一、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 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 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 一种治疗方法。
(一) 适应症
颈椎病、后循环障碍、偏头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落枕、腰肌劳 损、肩关节周围炎、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 禁忌症
1、 部位禁忌:皮肤溃疡处,大血管分布部位,孕妇腹部、腰 甑部位,不宜拔罐。
2、 人群禁忌:皮肤过敏者,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友病患者), 不宜拔罐。抽搐、痉挛者不宜拔罐,高热不退慎用拔罐。
3、 时间禁忌:饱腹、空腹时,女性月经期,不宜拔罐。
4、 病情禁忌:抽搐、痉挛、高热不退、身体极度虚弱及有严 重心脏病者,不宜拔罐。
(三) 操作方法
1、术前准备
根据病症、操作部位的不同科选择不同的罐具,罐体应完整无碎 裂,罐口内外应光滑无毛糙,罐的内壁应擦拭干净。根据病情选取适 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
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 消毒
罐具:对不同材质、用途的罐具可用不同的消毒方法。竹制罐具 可用煮沸消毒。
部位:一般拔罐的部位不需要消毒。
医者:医者双手可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3、 施术方法
吸拔方法:用止血钳或镶子等夹住95%乙醇棉球,一手握罐体, 罐口朝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摇晃数圈即退出,速将罐扣于 应拔部位。
4、 应用方法
闪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 下,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动作迅速而准 确。必要时也可在闪罐后留罐。
留罐: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具留置一定时间,使局部皮肤潮红, 甚或皮下淤血呈紫黑色后再将罐具取下。
走罐:先将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常用凡士林、医用甘油、液体 石蜡或润肤霜等),也可用温水或药液,同时还可将罐口涂上油脂。 用罐吸拔后,一手握住罐体,略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反复推拉,至 走罐部位皮肤紫红为度,推罐时应用力均匀,以防止火罐漏气脱落。
留针拔罐:在毫针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拔罐,留置后起罐、 起针。
5、起罐方法
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 皮肤,使罐口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四)注意事项
1、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根据所拔部位选择病人的治疗体 位。正确体位是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且可以充分暴露 施术部位。
2、 应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大小适宜的罐具。
3、 拔罐疗法多用于肌肉丰满的部位,而骨骼凸凹不平、毛发 较多的部位不宜采用拔罐疗法。
4、 拔罐前要先排净大、小便;拔罐后不要马上洗澡,尤其是 冷水澡。
5、 用火罐时应注意切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 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或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 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刺破皮肤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 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二、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为灸法中的一种,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 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 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一) 适应症
感冒、头痛、失眠、中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颈椎 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
(二) 禁忌症
1、 无论外感或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疾者禁灸;高热、抽搐或 极度衰竭、型瘦骨弱者,以不宜灸治。
2、 心脏虚里处、大血管处、皮薄肌少筋肉积聚部位不宜灸。
3、 妊娠期妇女腰甑部和小腹部不宜用灸。
(三) 操作方法
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 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一7分 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一5 cm之间, 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 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四)注意事项
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 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 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