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昌平线十三陵景区站中国论文网/view- 明十三陵:风雨沧桑六百年十三陵神道外景。随着昌平线二期的开通, 前往明十三陵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如今, 从昌平线明十三陵站出来往北走不一会儿就到了景区。沿途一棵棵白桦树翠绿笔挺, 像一排排迎宾卫士岿然不动, 不觉让人心情大好。蓝天白云下的青翠山脉伸向远方, 放眼望去可以发现明十三陵竟是地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可能会问, 明朝不是有十六位皇帝吗?怎么这里才有十三位?原来, 缺少的三位中, 第一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朱元璋。他当时定都南京, 所以死后也葬于南京。第二位是大名鼎鼎的“建文帝”――朱允?桑?他被叔叔明成祖朱棣推翻, 去向至今下落不明,故, 十三陵没有他的陵墓。第三位是明代宗朱祁钰。对明代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土木堡之变。当时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 但后来被放了回来, 他谋反篡权, 废了其弟( 明代宗), 并以诸侯王的礼遇下葬。所以明代宗也没有葬在十三陵。这就是此处为“明十三陵”而非“明十六陵”的缘故。神道是来到十三陵的第一站, 也是每个游客必经之地。而石牌坊是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这处牌坊建于 1540 年( 嘉靖十九年), 全部用汉白玉雕砌。上面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这些图纹上原来曾饰有各色彩漆, 因年代久远, 现已剥蚀殆尽。整个牌坊结构恢宏, 雕刻精美, 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过了石牌坊, 即可看到神道左、右的两座小山。右为龙山(也叫蟒山) ,形如一条奔跃腾挪的苍龙; 左为虎山(俗称虎峪), 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 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说, 从十三陵的坐向来说, 恰是左青龙, 右白虎,“龙”“虎”分列左右, 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大宫门处有块石碑, 碑上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神道共长 7 公里。明朝那会儿凡是前来祭陵的人, 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 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这距离对于平时养尊处优的官老爷们,真可谓是个考验。漫步神道。明朝十三陵作为明代的皇家陵寝在当时派有重兵驻守,曾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地,而如今的游客可以闲庭信步漫游在大红门后的神道。这条神道一直通向长陵,原为长陵而筑, 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总陵道了。该道纵贯陵园南北,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 蔚为壮观。神道中央有块碑亭,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 有两层楼那么高, 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碑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碑亭四隅立有 4 根白石华表, 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 名为望天?辍;?表和碑亭相互映衬, 显得十分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 原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现已无存。走过漫长的神道, 可以先参观有“明十三陵之首”的长陵。在这座宏伟的陵寝中葬着明成祖朱棣夫妇。最让人暗暗称奇的莫过于?恩殿中的“楠木柱”, 殿内的楠木柱粗得两人都无法完全合抱。楠木有多贵?有人说堪比黄金! 虽然有些夸张, 但它在木材中的贵重就相当于黄金在金属中的贵重。这样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