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科普研究所青少年科学素质(2010 年 11月5日)翟立原中国科普研究所一、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界定 1、青少年的界定从年龄特点来看:我们这里所说的青少年,主要包括 6— 18 岁年龄的中小学生。其中又可分为 6—9岁、 10 — 12 岁、 13 — 15 岁和 16 — 18 岁4个群体;另外,还包括 13 — 18 岁的校外青少年群体。中国科普研究所从社会角色来看:这里所说的青少年都属于未成年人,也是未来的公民。从未来发展来看;这里所说的青少年,极少数人可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绝大多数人将成为未来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劳动者大军的主体。中国科普研究所 2 、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界定我们这里所说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系指具有初步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暂露头角, 并已被各级科技和教育机构、团体所关注的中小学生群体。中国科普研究所(1)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年龄特色总体来看为 6— 18 岁年龄的中小学生。其中又可分为 6—9岁、 10 — 12 岁、 13 — 15 岁和 16 — 18 岁4个群体。中国科普研究所(2)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素质特色总体来看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并重。其中 6—9岁群体想象力丰富, 10 — 12 岁群体对科学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13 — 15 岁群体初步掌握思维、操作等技能, 16 — 18 岁群体初步掌握专题研究能力。中国科普研究所(3)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实践特色总体来看综合活动和专项活动并重, 个人活动和群体活动并重。其中 6—9岁群体,以科幻绘画活动和对自身学习及生活环境的关注活动为宜; 10 — 12 岁群体,以模型制作、学科知识应用和对自然环境考察等活动为宜; 中国科普研究所 13 — 15 岁群体,以电脑制作、智能机器人、发明创造和蕴涵科技内涵的调查及宣传活动为宜; 16 — 18 岁群体,以学科竞赛、科学探究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主题活动为宜。中国科普研究所 2、对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界定(1)对素质的理解我们这里所说的素质,并非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而是指平日的修养,即后天所习得的品质结构,也就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所特指的素质,与素养同义,与英文“ literacy ”相对应。中国科普研究所(2)对科学素质的理解美国学者米勒教授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界定——公众科学素养由三个维度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