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docx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1/3/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读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好像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思想海洋中畅游了一番,有着深刻的心得体会。以下是XX整理分享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一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主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且不管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当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全部应该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以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早期的动乱迫害之前,能够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因此《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前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而且快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路径。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依据英文本译成汉字出版。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二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复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 其关键工作之一, 即就中国历史上多种学问中, 将其能够西洋哲学名之者, 选出而叙述之”。由此能够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知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
  然而从全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能够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和撰写《中国哲学史》二册时的认知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不一样。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对儒道释法等百家的阐叙更多的是从基于中国文化的气氛,亦即“中国哲学的精神”这一关键命题展开的,而放弃了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所沿用的“子课时代”和“经课时代”的强硬划分。
  出于这种以中国哲学本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 冯友兰在对先秦道家的发展进行概括时比《中国哲学史》显得更深入,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关键;以老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改变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篇三
  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和关键观念,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