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三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1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三篇.docx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1/3/7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参观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三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参观学****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
  从红旗渠回来,印象颇深的是虎口崖下那棵逆境而生的梧桐树,导游深情的讲解萦绕耳旁:“这棵梧桐树扎根在岩缝之中,它生来一切条件就比其余树差,发芽比其余树晚,生长比其余树慢,但它不气馁,不绝望,顽强地生存下来。就像伟大的林州人民,即使自然条件恶劣,不过勇敢地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绿色的家园。”
  一路走来,所见所闻确实如此。即使是山区,道路崎岖,但到处是绿色,一派生机繁盛景象。耕地的面积不大,但水利纵横,庄稼长势良好。正如毛主席所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了红旗渠,有了生命之水的浇灌,林州人民的生活根本改变了穷苦的面貌,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天堂。
  那么昔日的林州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有一首民谣是这么说的:“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还有一个真实的小说:民国初年,任村镇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要到3。5公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吃为生。九年大旱,泉水只是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就爬上黄崖泉,可是取水的人多,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出村去迎接,因为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被石头绊倒,把一担水倾了个净光。覆水难收,儿媳妇又羞又愧,回到家里就悬梁***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怀着满腔悲愤,埋葬了新婚的儿媳,带着全家逃荒上了山西……
  这世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强不息,勇敢地在困顿中奋起,杀出一条血路,才是生存之道。为了生存,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在县委书记杨贵的率领下,林州人民开始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十年鏖战,在极其艰苦的施工条件下,她们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多种建筑物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的建成,根本改进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处理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浇灌,粮食产量成倍增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国际上称之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发扬到极致。红旗渠总投资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她们的劳动工具就是两只手、一只镐,或一根绳索,一根钢钎。困了天当被,地当床,饿了挖野菜、啃干粮,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没有水泥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出现了“铁姑娘”、“青年团”、“神炮手”、“凌空除险队”等感人事迹,连小学生放学后全部要捎上块石头送到山上,真是全民皆兵,万众一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她们不仅毫无怨言,还在崖壁上留下了豪迈的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昔日繁忙的工地,今日已成为风景秀